十林镇景营村:“党建+产业”致富路更宽

2020-07-13 09:24:29 作者:丁丽丽 来源:
分享到:

一场酣畅淋漓的夏雨过后,草木愈发葱茏,十林镇景营村到处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一栋栋蔬菜拱棚整齐排列,菜农们忙着采摘出货。沿着田埂,两座现代化的无土栽培大棚赫然出现在眼前,潺潺的流水声由远及近,该村党支部书记王贺先正在大棚内精心侍弄她的“宝贝”。

“李书记,你看,‘青春之歌’再有半个月就能上市了。”王贺先对正在帮忙的该村驻村第一书记李成伟说。看着长势喜人的西红柿,王贺先心里高兴极了。

王贺先口中所说的“青春之歌”是西红柿无土栽培的一个新品种,循环的水和营养液通过设施和管道输送到每一株番茄的根部,不打农药,绿色无污染,既可观光又可采摘,游客采摘后可以直接食用,深受人们的喜爱。

据李成伟介绍,眼下西红柿无土栽培已成为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景营村围绕产业发展,坚持把党建工作同抓产业、抓发展有机融合,结合当地的地理、气候特点,积极帮助群众拓宽增收致富渠道,带领村民走上了特色产业发展之路。

“作为村里的带头人,要时刻想着怎样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王贺先说,传统农业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做好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让土地生金,确保群众有稳定增收渠道。该村经过多方调研考察和协调,与河南农大达成合作协议,引进无土栽培、营养液调配等技术,发展高品、高产、无公害的特色高效农业,提升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助推乡村振兴。

号召群众投资时,对于种了一辈子地的群众十分不解,纷纷持怀疑态度:“庄稼都是土里生、土里长,水里边能长出好庄稼?”

面对群众的观望,王贺先表示理解,没有过多收入的群众经不起折腾。王贺先决定先行先试,她先后投入200多万元,种植西红柿、芹菜、黄瓜等有机蔬果,西红柿以不低于3.6元/斤的价格由河南农大统一收购,通过销售平台销往一线城市。为了规范化管理,王贺先聘请了职业经理人,工人实行朝九晚五的打卡工作制度,每天有20余名工人在此务工,群众过上了亦工亦农的生活。

大棚内,一排排西红柿架井然有序,地上铺着地膜,20余名工人正在打掐、疏果。李成伟介绍说,在这里的工人都是村里的群众,每天有收入,离家又近,挣钱顾家俩不误。

“300吨的保鲜库已经基本建好,马上就能投入使用了。等种植、销售等体系成熟后,我们再动员更多群众入股走共同富裕之路。”王贺先说,无土栽培方式节水、环保、高产,种植成本低、口感好、采收期长,反季节蔬菜利润也比较高,更适合向普通种植户推广。

抱团发展路更宽。景营村坚持“支部带路,党员带头”,发动本村党员群众发展特色产业,党建引领产业发展的大幕徐徐拉开。在王贺先的带领下,该村赵建三、武罗校、武罗三等党员群众筹资兴建大棚,积极发展豆角、辣椒、红薯尖、芹菜、黄瓜等大棚种植40余亩,带动周边群众百余人务工。同时,该村还发展2家养鸡场,均有贫困群众在场就近务工。

该村村主任景林松成立了和谐种植养殖合作社,养了1万余只蛋鸡。脱贫户景泽宗母子俩每天到鸡场打饲料、喂鸡,用劳动挣生活费。“养鸡场活不重,我们俩一个月能挣500多元,贴补了家用。”景泽宗高兴地说。

该村支部副书记景天伟说,脱贫攻坚工作开展以来,村里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动员在外务工能人志士回乡创业,先后吸引景小果、景泽汉等有志青年回乡创办电子厂,吸引50余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增收致富。该村加强党建的引领作用,在企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做好服务协调工作,是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为村经济发展和脱贫攻坚引入活水、注入活力。

自2015年以来,景营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抓党建促脱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全村于2019年如期高质量脱贫。

“下一步,我们将旅游、观光、采摘和农家乐等经营模式有机融合,打造集旅游、度假、观光、采摘、农家乐为主题的生态农业产业园。同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广大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动力,大力发展特色致富项目,整合村内富余劳动力,培养一批新型农民,千方百计增加村民收入,带领村民走向小康之路,让乡村成为人人向往的地方。”王贺先望着绿油油的田野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