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变“故乡”――张楼乡南王营移民村变迁记

2018-10-12 20:00:15 作者:高 爽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2010年7月13日,对于淅川县香花镇南王营村的村民来说,是个永远难忘的日子,因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需要,这一天该村整村迁往我市张楼乡。8年时间过去了,如今他们生活得怎样?适应这里的环境吗?近日,记者带着疑问走进该村。

  漫步在村子里,一条条水泥路宽敞平坦,一盏盏太阳能路灯整齐排列,村民三三两两的坐在路边,有的抱着孩子在晒太阳,有的剥着花生、玉米,有的聊着家常,还有几位老人下起了象棋,一派悠闲舒适的景象。

  几个村民围了过来,跟记者聊起了他们原来的生活。未搬迁以前,该村靠着山边,丘陵地带,地势起起伏伏,出行非常不便。那时,全村每家每户的主要交通工具都是摩托车,因为电动车、自行车的动力太小,爬不上一些比较陡的山坡。遇到恶劣天气,出门更成了难题,泥泞的小路弯弯曲曲,骑着摩托车也是心惊胆战。

  “有一次下雨,我去接孩子放学,回来时遇到上坡,摩托车车轮打滑,怎么也上不去。”该村村民王大姐对记者说,无奈之下让孩子下来推车,结果车是上去了,孩子却摔了一身泥还划破了手。

  路难行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由于地势不平坦、土地不连片,庄稼都是一小块一小块的,到了播种或者收获的季节,大型的自动化机械无法进入,只能靠人力操作,粮食产量也极其低下。于是,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了,村里也渐渐只剩下些儿童、老人。环境也跟着越来越差,随意搭建的房子、牲畜满村乱跑、垃圾杂物乱堆乱放……说起这些陈旧的过往,村民们个个唏嘘不已。

  现在的南王营村,整齐划一的移民楼干净整洁,路两边风景树翠绿成荫,全村安装路灯60余盏,家家户户都通上了自来水,还有两辆垃圾运输车实现了垃圾日清日运,村里还修建了一个文化广场和一所幼儿园。

  居住条件好起来了,但村里缺乏产业支撑,农业仍是传统经营模式,集体家底薄弱,想实现稳定发展,困难重重。于是,市、乡两级积极配合上级政策,把移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倾心聚力,合力帮扶。该村村民每人每年可享受移民生产发展奖补资金600元,期限可达20年,加上政府产业基金、支农惠农资金、移民自筹资金等优惠政策助力移民生产发展。

  好的环境吸引了原来在外拼搏的村民回乡创业,该村村民王先锋就是其中的一名。他原来在杭州、郑州等地做花卉生意,后来看到家乡的变化毅然回乡投资,经土地流转,建成了一个300余亩的基地种植花卉苗木,长期有6名工人在这里务工。“基地的活也不重,每天在这里除除草、剪剪树枝,一天给60元,还能照顾家里,真不错。”在此务工的村民程爱莲告诉记者。

  张继林今年40多岁,他在村里建成了远近闻名的张楼乡蛋制品加工厂,生产销售皮蛋。两条全自动生产线同时作业,每天能产皮蛋6万余枚,主要在淘宝、阿里巴巴、京东等网络平台上销售,年产值可达五六百万元。

  同时,张继林投资的豆饼厂也已投入生产,主要生产膨化大豆、膨化玉米等饲料,年产值三百余万元,膨化机等生产设备也是通过移民政策后期扶持而来的。“村子自从搬迁过来后,衣食住行各方面政府都替我们考虑到了,而张楼乡又临近城区,各方面条件都很不错,投资政策对移民也有很大帮扶,在外漂泊不如回来发展,还能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张继林说。目前,他的企业吸纳该村甚至周边村落的10多名村民在这里干活,每人每月都可拿到2000余元的工资。

  “离城近了,出行方便了,孩子家门口就能上学了,乡镇里也能找来工作了,腰包鼓起来了……生活越来越好,村民脸上的笑容也越来越多了。”该村党支部书记张相玉感慨地说,比起以前的日子,现在的生活真的是比蜜还甜。

  从“旧家”到“新家”,移民像一粒粒种子,在大搬迁后,落进异乡的土地,新的起点,新的生活,步入了新的发展历程,如今“他乡”变为“故乡”,南王营村正阔步走在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