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 “台湾村”人圆梦阿里山

2009-12-18 10:30:46 作者:盛志国 来源:
分享到:

邓州网讯 “三百多年啦,我们几代人的寻根梦终于圆了!我们终于回了一趟阿里山,感谢共产党!感谢人民政府!是他们帮我们圆了这个三百多年的梦啊!”。1215日,75岁的周庆选老人一说起随团赴台圆梦的喜事就禁不住激动地说。 

老人回忆说,1128日,市委副书记贾崇兰率团赴台洽谈文化旅游经贸合作,“台湾村”的高山族代表周庆选和陈超虎、陈超杰三人随团寻亲。

说起这次寻根之旅,老人说,阿里山邹族人让他们感受到了什么是“一家人”。他们去寻根的特富野社区为了欢迎他们,特意重修了山路;邹族老族长汪念月尽管有腿疾,仍坚持接待他们;年逾八旬的陈姓长老陈宗仁身穿最完整的邹族传统服装现身迎接;大家一路走一路唱“我们都是一家人”,在场的很多人都感动得热泪盈眶。周庆选老人既激动又不无遗憾,凤山的布农族亲人因事耽搁未能到阿里山同他会面。

周庆选老人说,周氏始祖迪摩达奥来自台湾凤山布农族,他们同上营村的陈家均属高山族。2005年,经郑州台商企业协会副会长吴天玺女士帮忙联系,陈家找到了台湾阿里山陈姓长老陈宗仁等,他们仍住在邓州陈家族谱所记载的“猫地干社”,也代代口传着与“台湾村”陈家一样的先祖事迹。2005823日,台湾阿里山邹族族长汪念月、汪庄玉美夫妇,陈姓长老陈宗仁等一行5人组成的认亲团,身着高山族传统服饰来到河南,两岸邹族陈氏后人首次相会。

据了解,在张村镇上营村,高山族居民祖祖辈辈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清康熙年间,民族英雄郑成功部将率部由东南沿海北上至卢沟桥后,又奉命自此向东南一带分兵屯垦。部队里有五位来自台湾阿里山区的高山族士兵,分别叫依那思罗、迪摩达奥、安笃斯旦、安达依鲁、佚名,被安排在邓州城区西北40里处屯垦。他们各娶当地汉族女子为妻,并分别更汉姓为陈、周、蔡、黄、林,从此过上了渔樵耕读的平民生活。300年风雨沧桑,五姓后裔逐渐繁衍壮大,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台湾村”。

虽然经历了岁月的洗礼和民族的同化,但他们仍保留着有别于周边其他居民的丧葬嫁娶等传统。老人回忆,“台湾村”高山族的新娘步入夫家时要头顶一个柳条编就、贴有八卦图案的草筛子,脚踏红毯。拜过天地后,新人要把草筛子悬挂在堂屋房顶上,三天后取下草筛子,把上面的八卦图烧掉。此婚俗一直延续到1958年。

周庆选老人介绍,在“台湾村”,高山族各个姓氏的丧俗大同小异,都有“跳棺”的习俗。棺椁横放于中堂之前,大头朝左,棺下垫一木板。出殡的前一天夜里,孝子要一手执纸制雨伞,一手执纸船,如逝者是女人则手执纸制轿子,身背装有冥币的纸制包袱,从棺材上跳来跳去,嘴里还要唱着挽歌。各姓“跳棺”时所唱挽歌的曲调和歌词格式基本一致,多数都提及“阿里山”或“日月潭”。周氏把“跳棺”喻为“回凤山”,其送葬歌的歌词为:“回去吧!回到台湾凤山,那里有密林,山也青水也甜,列祖列宗盼团圆。”三百年来,此葬俗一直延续至今。高山族人在称谓上同当地其他人不同,他们称呼曾祖父、曾祖母、爷、奶、爹、妈、姑、哥、姐分别为“早公”、“早嬷”、“公”、“嬷”、“嗲”、“尼牙”(二字连读nia)、“高”、“香”、“撇”。“台湾村”的高山族人过年也有别于当地人,他们选择在腊月二十四过小年,过小年吃的是红顶的馒头。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