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人脸,就能进小区;车辆进出,自动识别车牌,自动抬杆;手机上点一点,就能打开单元门……这仿佛是科幻片里的场景,听起来很遥远,但最近,在我市不少小区里已经成为现实。
近年来,我市把“智安小区”建设作为提高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深化平安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对基层社会治理工作机制、治理重点、职责分工、督查考评、经费保障等进行专题研究,协调解决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坚持党建引领,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举措,在全市形成了层层有人抓、有人管、有人干的工作局面。
建强党组织
在花洲街道东都大厦小区,只要有人员进出小区,门口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便马上工作,将拍下的图像与后台数据进行核对验证,无误后,伴随着一声“验证成功”,人行闸口铁门便会自动打开。车辆进出时,高清摄像头同样会抓拍车牌信息,检查是否有可疑车辆进出,实现了人车分流,“人过留影、车过留牌”,人车通行井然有序。
这一变化正是由智慧安防小区建设带来的。
近年来,针对我市城区封闭式居民小区多、流动人口多、矛盾纠纷多,人户分离情况严重,管理难度大的实际情况,经市委研究,成立了由市委政法委、市委组织部率头的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将“智安小区”创建纳入综治和平安建设考评的一项重要内容,城区三个街道办事处成立了“一把手”任组长的“智安小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
“小区安装人脸识别和车辆识别系统后感觉很先进,也更有安全感,早出晚归的上班族再也不用担心家里的安全了,就算外出出差,也有‘智安小区’帮忙守着家。”东都大厦住户李先生笑着告诉记者。
据悉,全市经过全面摸底、反复讨论、认真研究,还在20个基础条件好、居住人员多的居民小区设立了党支部,以楼栋为单位设立党小组,任命了一批工作能力强、德高望重、热心为群众服务的退休老党员为党支部书记,面向社会选拔了一批专职工作人员,定期开展集中培训,增强法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提高学习本领、群众工作本领和狠抓落实本领,把小区党支部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的坚强战斗堡垒。
搭建连心桥
“推进‘智安小区’建设,不仅是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的有效抓手,更是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的直接体现,且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市委政法委相关负责人说。
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各居民小区工作实际,制定了绩效考评实施方案,实行千分制管理,要求城区三个办事处每月对各居民小区的党建工作、平安建设、民生服务、社区文化、环境整治等工作绩效进行考评。
同时,组织市直执法服务部门机关人员全部下沉到居民小区,全体在职党员全部到居民小区报到,作为小区兼职工作人员,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开展经常性的入户走访,加强基础信息采集、社情民意收集、安全隐患排查、社会治安协防、矛盾纠纷化解、平安建设宣传等工作,变静态管理、被动应对和条块分治为动态治理、主动服务和协同治理。
据了解,在2019年7月,书香人家小区居民与物业公司因物业管理费产生矛盾,要求成立业主委员会更换物业公司,小区党支部、居委会迅速介入,在街道办事处的指导下,按照程序选举产生业委会,由业委会与物业公司沟通协调,顺利完成了新老物业公司交接,快速平息了矛盾,小区居民拍手称赞。
在今年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市每个居民小区都成立了党员突击队,在小区门口佩戴红袖标轮流值班,并严格按照防控要求,对出入人员查验登记,对外地返邓人员逐户开展排查,落实居家隔离措施,并及时送去生活物资、积极做好上门服务,为疫情期间的社会大局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
构筑平安网
“当前小区管理存在诸多问题,比如设施落后、管理粗放、底数不清、隐患突出,与高水平社会治理存在很大差距。”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有关负责人说。
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城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住建、规划、公安等部门对新建居民小区的规划设计严格把关,要求在公共区域内必须设置警务工作站和视频监控室,对监控系统、门禁系统、报警系统、调度系统、消防系统明确建设标准。目前,全市80%的居民小区都建成了门禁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对讲调度系统。
在建成小区和老旧小区,要求社区党支部组织退休老党员、老干部佩戴红袖标配合小区保安开展24小时巡逻,完善排查预警机制,在小区设置调解室,坚持抓早、抓小、抓苗头,对排查出的矛盾纠纷及时就地调解,化解在萌芽状态。在普法宣传方面,为各个居民小区聘请法律顾问,设置法治橱窗,制作法治宣传版面,开展多种形式的法治宣传教育。
在此基础上,加强特殊人群管控,对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刑释解教人员、社区矫正人员、社区戒毒人员分别登记造册,定时见面了解动态,配合相关职能部门做好管理工作。
同时,广泛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踊跃检举揭发线索,在全市形成了对黑恶犯罪行为人人喊打的良好工作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