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微信朋友圈里疯传着《邓州中医院全力救治 睢县98岁抗日女英雄》《国医大师施以妙手抗战老兵转危为安》两篇文章,两篇文章写的是同一位抗日老战士的就医经过:患者杨美田,1921年12月8日出生于河南省睢县河集乡田胖村,已近百岁高龄。一个月前,因肺部感染,在一家三级综合医院治疗20多天后,病情没有得到缓解。鉴于老人身体状况,亲友们建议她到北京协和医院治疗。正当一家人焦急万分的时候,老人子女的一位朋友推荐他们到一个县级中医院治疗。于是,老人在亲属的陪伴下,来到了市中医院接受治疗。
据主治医师周雪林介绍,老人入院时肺部感染、呼吸困难、喘息、难卧;颜面口唇发青、四肢发冷、下肢水肿、心力衰竭、脉微欲绝、阳气欲脱;烦躁不安、意识模糊、嗓中有痰无力排出,中医称其为亡阳证。接诊后,周雪林立即将病情向国医大师、院长唐祖宣汇报。唐祖宣闻讯后亲自到病房为老人把脉问诊、开方配药。并根据患者病情,采取中西医结合进行治疗,在吸氧的同时,突出中药重剂固阳、固脱救逆疗法,采用仲景经方“茯苓四逆汤”,重用茯苓、高丽参、附子、干姜等,水煎频服。当日患者心电图呈房室分离,后转窦性心律,呼吸困难已有缓解,意识清楚。目前,患者呼吸明显改善,排痰轻松,下肢水肿逐渐消失,已能平卧,饮食正常,病情正逐渐趋于好转,正常饮食,可以自由活动。
在此,笔者无意评价两家医院诊疗水平的高低和用中、西医治疗的对错,但这位抗日老战士的就医经历,告诉我们疾病的成因是复杂的,治疗疾病不一定要到大医院。要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及治疗的难易程度合理就医,让医院发挥所长,更好地为患者诊治。
生病,是身体免疫系统出现问题后的一个外在表现形式。人身体主要是靠免疫系统来保障的,如果免疫系统出问题,身体状况就会出现一些不适,也就是常说的亚健康,虽然身体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偶尔也会出现不舒服,久而久之就会生病。生病后就医,病人和家属要因病因人而异,科学理性就医。治病,不是看医院的大小,用的是西医,还是中医,因病施治是方法,早日康复是目的。
西医是科技,中医是科学。虽然大家都知道“中医治本,见效慢,西医治标,见效快”的理念,但大多数患者及家属,患病后急于治好病,往往都是想到大医院,选择治疗便捷、见效快的西医。这样的做法对一些青壮年患者、急性病、突发意外伤害的患者可能效果较好,但对老年、幼儿、慢性病及大病后康复的病人,建议选择相应的中医医疗机构就医。同时,对一些重大疾病治疗中使用中西医结合的办法效果会更好。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是各级政府的责任。弘扬传承中医国粹,落实中西医结合,维护好分级诊疗的就医秩序,不仅是卫生部门和卫生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患者和家属及全社会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