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的穰原大地,凉风习习,空气格外清新,一望无际的田野里满眼黛绿,空气中弥漫着秋实的馨香。
9月20日,记者驱车来到位于张楼乡文营村的火龙果扶贫基地。
“我们村是贫困村,有30户贫困户。组织上给我们村派驻了第一书记,对村里的各项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帮扶和支持,我们真的很感谢。帮扶只是‘输血’,我们要学会自身‘造血’,脱贫关键靠自己。”该村党支部书记文卫国说。
作为一个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文卫国对自己的评价是爱折腾。俗话说,穷则思变。要想‘变’,摘掉贫困村的帽子,让村民富裕,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如果怕困难,不迎难而上,就只能受穷。”文卫国感触颇深。
对农村而言,要想致富,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是最有效的选择。以产业调整的思路打破传统农业的桎梏,成为文卫国的首选。从2012年开始,他租赁土地种植花卉苗圃,已经发展到现在的40多亩。但由于苗圃周期长、见效慢,村民一直持观望态度,这也引起了他的思考,总是局限在家乡的小天地里,视野开阔不了,收益自然就不会提高。要走出去,寻找合适本村的特色农业项目,让过怕了穷日子的村民迅速行动起来。
雷厉风行的文卫国说干就干。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带动,他先后到广东、广西、山东、安徽、陕西考察取经,接触面的扩大,让他的思路逐渐打开。文卫国充分认识到,改革开放对人们的衣食住行带来了质的飞跃,尤其是对食物的要求从“饱”向“好”转变,饮食健康和身体健康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通过自己对市场的观察,高端水果需求量与日俱增。2016年8月,文卫国果断地注册了绿佳林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市农商银行低息贷款50万元,吸纳3户农户在12亩土地上,建起了10个火龙果种植温室大棚。
“火龙果属于高端水果,对人体健康大有益处。因为它含有一般植物少有的植物性白蛋白及花青素、丰富的维生素和水溶性膳食纤维,不仅能抗氧化、抗衰老,还能减肥、降低血糖、润肠、预防大肠癌等。”谈及火龙果,文卫国打开了话匣子,“火龙果种植并不复杂,除了怕寒、怕涝之外,对土质要求不高。所以,仅大棚我们就搭了三层,第一层防雨雪,第二、第三层防寒冻。另外,大棚里的温度与湿度都要严格控制,为从源头保证食品安全,防止冻害与病虫害,底肥全部用牛粪有机肥,采用过滤滴灌,施以水溶肥、植物营养肥和生物药喷洒,确保无污染。”
为充分体现大棚种植能带领村民致富,文卫国安排了5名贫困户劳动力到大棚务工,并与1户有意种植火龙果的贫困户积极协商,为其调整种植用地和协调资金。目前,该户已经初尝火龙果种植的甜头,收入明显增加。
“火龙果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说到种植效益,文卫国说,“火龙果属于仙人掌科,一年种植,20年收益,不仅可以卖果,而且还可以卖种苗。保守估算,每亩每年纯收入不会低于5万元,每棵30公分高的种苗售价6元,60公分高的售价10元,每亩地种植1000棵,每年种苗最低收入也不会低于1万元。如果村民种植,我不仅无偿提供技术服务,而且还会以最低价格提供种苗。今年,我在4个火龙果大棚里套种了西瓜,施以芝麻饼做底肥,西瓜爽甜可口,每亩西瓜净利润在2000元以上。”
看着大棚内欢笑着采摘火龙果的人们,文卫国满脸挂着笑:“我已经从广西又预定了10亩种苗,准备再发展10个大棚,这种来自台湾的大红一号火龙果,是刚刚上市不久的新品种,广西有个3000亩的火龙果种植基地,各地的订单已经满足不了市场需求,我这才12亩,销路根本不用操心。下一步,我要想办法,争取得到扶贫单位和乡里的支持,把这里真正变成融农业观光、休闲与采摘为一体的火龙果种植基地。”
文卫国,这位贫困村的党支部书记,没有忘记自己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以“脱贫关键靠自己”的执著信念,带着乡亲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在脱贫致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