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12月16日,披着冬阳,踩着薄霜,记者一行来到腰店镇丁营村,映入眼帘的是一排排整齐的楼房、干净的水泥村道和村民们满脸的笑容。乡村建设美如画,幸福生活比蜜甜,在小康路上村民们阔步向前。
上午9时,在来自浙江、广西和山东的蔬菜客商催促下,近百人的砍菜和装菜工人分赴丁营和榆林两个村,开始了又一天紧张而又繁忙的工作。
说到丁营村改变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村民们一辈子也不会忘记“福星”丁中元。作为瓜果蔬菜的专业“经纪人”,丁中元成为该村名副其实的致富带头人。
发现商机 果断转行
丁中元,丁营村村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说起蔬菜却是思路清晰,言语准确,头头是道。
1986年,丁中元到湖北十堰开了一家饭店,四年饭店的经历,经常到菜市场购买时令蔬菜,让本分、实在的丁中元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商机:每个人天天都要吃菜,而如果种植蔬菜那将是永久的朝阳行业。
机会不等人,想到就要去做。丁中元果断关停了正红火的饭店。跑市场了解行情,到当时种植蔬菜很有经验的新野县了解蔬菜种植情况,居然当上了蔬菜买卖的代办。每当春冬两季蔬菜收获的季节,忙碌的丁中元就会多方联系和组织,让新野县的蔬菜远销广东、广西、浙江、福建。随着市场的不断开拓,诚信的丁中元结识了全国十几个省区的客商,也赢得了很多种植户的信赖。
1990年秋,一个大胆的想法从他心底萌生:种植蔬菜有这么好的收益,为什么家乡还在种植一年两季的传统农业?何不也把蔬菜种植给家乡引进一下,让乡亲们增加些收入?
引领带动 辐射周边
好的事情一开始不一定就会受到欢迎,敢于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一定自有他的道理。
1990年初秋,丁中元说服了30余户乡邻,把自己从外地购买的白菜种子撒进了从没有种植过蔬菜的土地。仅仅3个月过后,跟着丁中元种植蔬菜的30多家乡邻,都满脸挂满了笑。由于丁中元能够组织客商,种植户都不用操心蔬菜销路,种植白菜一季的收入就超出了传统种植作物两季几倍的收入,种植的乡邻们向丁中元竖起了大拇指。
一石激起千层浪。如今,以丁营村为中心涉及周边腰店、桑庄、白牛、湍河,种植蔬菜面积高达6000亩,年产量800万斤,实现了蔬菜遍地、笑声满园的美丽乡村新画面。平均每天向外省销售新鲜蔬菜一车(半挂车)30吨,鼎盛时期每天高达180吨的惊人数量。丁营村种植的蔬菜,每年分两季,春季以辣椒、茄子、无丝豆为主,冬季以白菜、包菜、萝卜、花菜为主,每亩每年平均收入6000元左右,打破了传统的小麦、玉米种植模式,经济收入翻了三番,村民们既丰富了“菜篮子”,又鼓起了“钱袋子”,家家户户走上了小康路。蔬菜远销北京、山东、西安、银川、兰州、广州、广西、浙江、江西、新疆等十几个省区,并站稳了省内的郑州、安阳、洛阳市场。这些,促使丁中元成了地地道道的蔬菜专业“经纪人”。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丁营村种植蔬菜已经形成规模,用工也成为解决留守妇女就业的一大亮点。留守妇女不但可以干活挣钱,而且可以照顾老人和孩子。
正如记者看到的一样,在田间砍菜、装菜的大妈们满脸喜悦地跟记者打招呼,从她们的笑容里就能看得出来,对未来蔬菜种植她们充满着信心和希望。
当问及这些工人的收入时,丁中元打开了话匣子:“强大的产业链带动全村集体‘舞动’,全村及附近的留守妇女和青壮力都参与其中,女的砍菜、装袋,男的搬运、装车,一年5个月,每天女工100-120元,男工每天150元,经济效益相当可观,我们村现在基本上没有人再去外地打工了。”
期盼未来 成立协会
谈及今后的蔬菜发展,丁中元说出了自己的心愿:“如果能在政府的帮助和引导下,办一个较大的蔬菜协会和一个50亩大小的蔬菜交易市场是当务之急;另一方面,蔬菜的质量和数量应该得到保证,客商数量在不断加大,建一座500吨的冷库也势在必行。之前缘于条件限制,蔬菜得不到及时的保护而不同程度坏掉,致使一些种植户出现亏损,打击了村民种植蔬菜的积极性和热情,也导致外来客商没有信心和耐心对我市蔬菜进行长期收购。所以,要建立合格的检验机制,对蔬菜种植和销路进行严格的监督把关,这就亟需有个蔬菜协会。毕竟,蔬菜协会才是政府与菜农、菜农与客商之间的桥梁。有了蔬菜协会,可以推行订单种植,才等于对蔬菜种植户有了合法的‘保护伞’,这样大家才能放心放手的去干,客商才能安心满意的收购,要想做的长久,就必须要正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