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乡村公路

2019-09-10 11:09:04 作者:曾权伟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如今,每当行走在家乡广袤的田野上,平坦的水泥、柏油公路在绿色的田野蜿蜒铺展开来,我的心情就格外高兴。

  乡政府距我家有4公里路程,我从上学到上班,几十年来,这条路是我最为熟悉的一条道路。可以说,现在把眼睛蒙上我也能回到家。这条道路陪着我风风雨雨走过,从泥巴路到礓石路再到水泥路,见证着建国70年来的沧桑巨变。

  20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公社辖20多个大队,全公社与各大队连接的乡村道路全部是泥巴路。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公社、大队都很重视乡村道路建设,从公社到各大队,大队通往各生产队都专门修了公路,公路两旁开挖了排水沟,栽植了沙兰杨。土路虽好,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特别是遇到连阴雨天,谁家有个红白喜事,有急病去医院,或者是学生上学,道路难走,让人们头疼坏了。

  有一年,我的小舅腿部感染,急速去县医院做手术,可连绵的秋雨一直下个不停,泥巴路让人踏成了“泥巴汤”,架子车不能拉,更别说救护车了。病人的病情在加重,送到大医院做手术刻不容缓。无奈,家人用小竹床绑成一个担架,众人抬着把小舅送到了医院。还有接亲的,赶着大牛车陷在淤泥里,就是上不来,再找众人推或用牛牵引,到晚上才把新人接到家。我们街南大路,因为是8个村的共用道路,那年又下了一个多月的雨,有一段100多米的地势较洼的路,牛车、架子车把这段路碾压下陷一尺多深。

  1992年我到乡政府工作,因为是临时工,单位没有给我分配住房,所以一到下午6点多,我就骑着自行车回家,晴天还好说,一遇雨雪天,我就头疼,为啥?因为雨雪天不能骑自行车了,我必须步行赶到乡政府。有时骑自行车走到半路上下起大雨,路上的泥土粘上车胎,粘得你走也不是,退也不是。没办法,只好找一根结实的小树枝,戳掉车轮上的烂泥巴,有时泥巴多,用小树枝戳也戳不净,泥巴粘着车轮,自行车就是不动,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只能扛着自行车回家,当时我多么希望能改变道路现状。

  为解决群众出行难,乡里当时决定修建简易路。简易路的路面是用礓石、烂砖头、细碎小石头、烂瓦块等覆盖在上面,这样雨雪天再也不会出现像“泥巴汤”的烂泥了,群众出行方便了。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那就是骑自行车或拉架子车,不仅特别费力,而且很容易磨损车胎。但对于我和乡亲们来说,这样的道路已经有很大改观了,至少下雨天人们不用再穿着深腰胶鞋去街上赶集了。

  改革春风扑面来。2003年,“村村通”公路开始修建,农民走在水泥路上,无不喜笑颜开。到了2014年,我们这里的“村村通”经过十几年的通行,昔日的水泥路变成了“补丁路”。镇里在争取国家公路建设资金项目时,又举全镇之力,采取吸引民间资本等多种形式筹集配套资金,大力修建现在的道路,拓宽了通往外县、省道、国道的大公路,为镇域经济发展打通大动脉。2017年5月,贯穿全镇25公里的国防战备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通往G207国道公路的大门已经敞开,雷庄、厚桥等村的环镇柏油路交付使用,过境13.6公里的省道S334线正在紧锣密鼓建设中。现在,我们这个偏远的农业大镇,与外交往方便快捷,现代农业突飞猛进,大小企业纷至沓来落户刘集,全镇干群在康庄大道上,阔步共圆小康梦。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几十年弹指一挥间。回首走过的岁月,这条路不仅见证了乡村交通的变迁,而且也折射出祖国大地翻天覆地的变化。

  一条普通路,记录了祖国的大建设和时代前进的脚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