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儿子回来,总要去看望他外公外婆,走到半路,母亲来电话,让我们不用买菜(回家买各种菜是我的习惯),我说已经买了,我打趣儿子:“你在你外婆眼里永远是贵宾,永远是孩子,我们可从来没享受过这待遇。”
走进家门,看到桌子上摆满食物,桃子、梨、葡萄、鸡腿、羊肉等,儿子很不好意思,要求外公外婆下一次别太奢侈,搞得像参加“国家级宴席”。
我们在厨房忙碌,很快一桌子菜肴端上,都是儿子喜爱的菜类。母亲说这个菜好,那个菜新鲜,这菜要多吃,那菜要尝尝,吃得多身体就好,身体好了就能好好学习,将来好成才。
我惊讶母亲说这话时措辞得当流畅,话语不多的母亲,在孩子们吃饭时成了“外交家”。
自从做了母亲,我从一位不会做饭的“菜鸟”转身成了“厨师女神”,似乎有超强本领。为让儿子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我能够待在厨房忙上半天。有时,为购买他喜欢吃的菜类,早早到集市转悠,希望遇到新鲜没有农药残留的农家人种植的蔬菜。为了营养合理,我挖空心思变换花样,尽可能每一顿、每一天不雷同,好像每一件我做的事儿,都是以往母亲的重复。
母亲的母亲去世很早,母亲很小就学会做饭。艰苦岁月,她能将简单的饭菜做成色香味俱佳的大餐。我有了儿子,母亲把她的爱传递下来,要将外孙养得结结实实,她用芝麻油、鸡蛋、鸡胗皮、糖和面,做成香甜可口的鸡蛋饼,还教我土豆的N种做法,以及豆腐白菜的合理搭配。
母亲对儿子自小吃饭特别担忧,常说的话是:“看看把孩子养得瘦成这样,想办法补充营养,当妈的必须重视做饭。”
对妹妹和我不靠谱的饮食习惯,母亲不知道唠叨多少遍“不好好吃饭,身体受亏,害自己。”“等你们老了,就知道营养跟不上,身体不好,多做难。”然后逼着我们俩多吃、吃好,才心满意足。
我曾厌烦母亲为吃饭无数次絮絮叨叨,妹妹与我同感。后来母亲说,从前吃不饱,夜晚翻来覆去睡不着,因为我们姊妹小,担心营养不良,她把爸爸拿回来的粮票换成粗粮,用玉米面、红薯面给我们做馒头或面条。生活稍好些,那些年我们上学,粮食大部分交到学校,家里留一点,勉强维持。母亲有严重的胃病,是饥饿留下的祸根。
母亲给我们讲吃不饱夜夜无法安睡的煎熬,也讲白面馒头、花卷、黑窝头。从我记事起,父亲微薄的工资和补贴的粮票,母亲就有精打细算善于调配的本领,生活的贫困和严重的胃病,使母亲对食物充满敬畏之情。
古人说,人生三大美事,吃饱饭、睡好觉、抓痒痒。吃饭放在第一,父母希望儿女吃好喝好的愿望不难理解。其实,在你我心里,何尝不对食物情有独钟?驱车百里,只为一顿传说中的美味,几个人相约,聚在熙攘的餐馆,享受厨师的手艺,三五知己,把酒言欢,诉说衷肠,在美食滋养中优哉游哉。我的母亲,不过是把对食物美的感受理解为儿女饱餐一顿的快乐。
母亲仍关心我们吃饭,我也是做了母亲的人,关心子女的饮食,也许是天下母亲表达爱的一种普遍方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