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 大 戏

2021-06-15 10:31:26 作者:赵成现 来源:
分享到:

农耕时代,唱戏是一种传承文化的形式,是几百年来输送给农民的一种精神食粮;看戏是农民接受教育的大课堂,是农民享受生活的艺术殿堂;正所谓“舞台虽小天地宽,生末净丑不一般。手握快鞭口中喊,千军万马台上欢”。

农历十月到来年三月是农闲的月份,特别是年内几个月,农民们忙忙碌碌经历了春耕与秋收,也想变着法享受一下生活的快乐。于是集镇上兴起了物资交流大会,并且是邻近的乡镇相隔十来天就有约定成俗的物交会日子。逢到物交会那几天,除了三五百里的商贩云集在集镇上外,更有集镇主管请来的大戏:唱越调的、唱豫剧的、唱曲剧的以及地方戏唱宛梆的都会提前与主管联系,想在物交会上给当地的农民露一手。

因为农闲,物交会一般至少三天,天天上午,街上的购物人都是川流不息;天天下午,城隍庙前的露天剧场都被看戏的围得水泄不通。特别是晚上,看戏的人更多,男女老少齐上阵,密密麻麻地围了里三层外三层,如果不是戏台子扎得稳,可能连戏台子都要被挤倒。只有到了演员们咿咿呀呀开唱之后,唧唧吵吵的人们才会慢慢安静下来。看戏人随着一场场剧情的发展而喜怒哀乐:《三哭殿》引导人们以国事为重,舍小家,为大家;《屠夫状元》教育人民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寇准背靴》使人们分清忠奸,佩服寇准是一位忠心耿耿、忧国忧民的好大臣;还有《桃花庵》《卖苗郎》《大祭桩》《秦香莲》《七品芝麻官》《花打朝》等无不牵引着观众的心思。看戏的过程中,只有一些嬉皮笑脸的小混混们在观众的外围搞一些恶作剧,大部分还是正儿八经的在看戏;可是等到刹戏时刻,人们就如一窝没有王的蜂一样乱飞乱窜,四面八方都是呼爹喊娘的。

曾经听邻居四爷说过一个笑话:说他们年轻时到集镇上看夜戏,看到二更刹戏时,由于人们一下子往四面八方散开,把那本来就狭窄的街道塞得满满的。可以说人要往哪里走由不得自己,想早点钻出去是不可能的,只有随着人流往外慢慢挤出去。这时候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中有泼皮胆大的,就抓住旁边人的肩膀,一跃而起,上到拥挤的人头上。脚踏人头如履平地,“啪啪啪”三下五去二,就从拥挤的人头上跳出了街道。不想在跃起时被挤掉了鞋子;小伙子就在落地的地方随手一摸,摸到两只鞋往脚上一蹬,大步流星地赶回家里就睡觉了。第二天早上起来一看,昨晚摸的鞋子一只是男的,一只是女的。结果,那泼皮的小伙子被妻子狠狠骂了一顿。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唱大戏的习俗虽然没有改变,但是看大戏的观众却在日渐减少。人们的精神生活日益丰富,文化的传播形式更是多种多样,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识越来越淡薄,唱大戏的继承者也是越来越少。

真的还想回到热热闹闹看大戏的时代,回到老老少少团聚的日子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