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编排《桑榆之光》第七期,准备选登几位文友“庆祝中国共产党104周年华诞”来稿之时,高建锋的诗映入了我的眼帘。他的诗给我以启迪、给我以感慨。回首往昔,高建锋曾给我以三点感怀:最具魅力、最富挑战、最酣畅淋漓。特别是他用行动告诉我人生就这样:没有如果,只有结果,不敢试、闯、“赌”的人,就没有机会赢!真谓:“南湖浪起铸红船,铁血开天越百年。剑指三山掀骇浪,旗扬九城破苍烟。长缨在手犹有韵,赤胆如磐欲拉弦。今看神州巡广宇,英雄浩气贯坤乾。”
这首《七绝·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感慨》“南湖碧雾起红船,铁血惊涛逾百年。泽惠赤龙沧海阔,月宫折桂步云天。”
该七绝诗紧扣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的主题,以凝炼的语言、宏大的意象、波澜壮阔地串联起历史与当下,展现出一幅党带领中国从觉醒走向复兴的壮阔历史征程,有着诗短情长的艺术感染力与极强的艺术张力,现赏析如下:
“启”:启承转合是古体诗的结构章法,也是古体诗全面谋篇布局之一。“启”是定调、奠基,一首诗的起始至关重要,良好的开启,是成功的一半。“南湖碧雾起红船”这是以事起句,有起到统领、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三个作用,并先声夺人。这种具象的表述、描写、奠定了全诗的高昂基调。而意象鲜明也表明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交融,以“南湖碧雾起红船”标志性的场景切入,“碧雾”渲染建党初期局势的迷雾与未知,“红船”则锚定“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起点,奠定历史的厚重感。
“承”:“铁血惊涛逾百年”中,“铁血”凸显和呈现革命事业在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历经“革命”疾风暴雨式的洗礼斗争残酷性。“惊涛”喻指百年风雨征程,“红船”经历了百年风雨的惊涛骇浪仍愈摧愈坚,愈挫愈奋,生动勾勒出党在艰难险阻中乘风破浪,勇毅前行的图腾。这是“承”句,是承接,是“启”的延续、延伸,是“启”的深化和发展,前后之间的意思互为佐证,互为条件、互为衔接,从字面的意义上来讲,在结构上看也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如果说启句是仰视的,那么承句则是俯视所得,承句:铁血惊涛逾百年为后面抒发的情态奠定了更为有力、有据的依托和衬托。
“转”,该句有波澜之势,且还具波澜之姿和之态。泽惠赤龙沧海阔,该句在结构上起到转折的作用。由事、由思转换为显示作者思路上的最为关键处,为前面的铺垫和蓄势至此陡然转向,顿生波澜。“泽惠”展现在党的领导下国家的蓬勃生机。“赤龙”既是象征中华民族,又呼应“泽惠”,该句你说是抒情吧,它又叙事;你说是叙事吧,又呈现抒情。这种抒情中的叙事,叙事中的抒情是作者善用“笔墨”的神来之笔。当我们在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发展新质生产力,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机遇期上,这种既抒情又叙事手法为我们产生了新动能和新思维。“沧海”是一个词汇,指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苍色而得名,而阔则包括宽广、富有,可引申为形容财富、人际关系等维度,寓意党惠及人民前程宽阔。
“合”,这是主旨,这是前面诗句的最后合成,它是作者思想感悟的抒发点、凝聚点、落脚点。在此点上要承揽起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该句“月宫折桂步云天”作者在此直抒胸臆,恰似一吐胸中的快意、快感。合句也是结句,既是对启句的回答,又是对启句的设问,它点明主题,是对全诗的收束,故而既是“合”也是结,因果关系十分明了。
结句以航天成就收束,实现从历史回溯到时代壮举的升华,层次清晰,情感表达自然流畅。该诗结构严谨,层次递进,情感表达自然流畅,用语凝练、气势豪迈,以简驭繁,既承载历史叙事的深沉,又传递发展未来的激昂气势,且主题突出,意象生动、丰富。该首诗从艺术效果上讲:红船是明确象征,赤龙象征中国,月宫折桂用典嫦娥,象征科技进步,整体意境开阔,从历史到现在,时间跨度大,空间上从地球到月宫,显得气势磅礴。该首绝句以宏阔的意象勾勒出百年征程的壮阔图景,字里行间奔涌着英雄气与豪迈劲,兼具历史纵深感与时代超越性。该诗以律诗的铺陈气势熔铸乾坤,既守住传统诗词的意象美学,又注入了现代民族的壮阔魂魄,堪称以短章定大历史的典范,让“红船精神”在“月宫折桂”的当代叙事中焕发出历久弥新的英雄豪情。该诗从南湖红船的“碧雾”开篇,到愈百年的时间跨越,再到沧海月宫的空间拓展,全诗以雾起——涛涌——龙跃——登月的意象链条,构建起“觉醒——抗争——崛起——超越”的精神脉络,这种脉络既非平铺直叙,而是通过“赤龙”“折桂”等意象的隐喻,将百年奋斗史浓缩为“自然物象——民族精神——科技壮举”的三重升华。让英雄气不仅停留在历史记忆中,更化作了当代“上九天揽月”的豪迈实践。
综上所述:自述联“浩气贯坤乾”暗合“月宫折桂”的今昔接力,两诗(赏者与作者)以历史纵深与现实成就交织,突出红船精神中“英雄气”的坚韧与豪迈的磅礴,可谓:南湖碧浪涌红船,破浪惊雷启巨篇,剑影刀光燃热血,枪林弹雨铸雄编。英武气贯千秋业,豪迈劲开万代天。今日神州巡广宇,星河璀璨映宏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