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人间四月天。走进位于邓州市西北角的罗庄镇,处处充满生机和活力。土谷山下,人们正忙着采摘豌豆、嫁接苗木、装运汽车配件、铺设沥青路面……
历史文化厚重的罗庄镇,紧跟时代的步伐。该镇南古村曾是北魏新城县、唐代临湍县遗址,出土过汉代陶器、南北朝隋唐钱币、明清碑刻等文物,文化层厚达一两米。《水经注》记载临湍县有“楚碣”水利工程,用于灌溉农田。
罗庄镇党委书记吕兴让告诉我们,这里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走出了许多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刘向三历任煤炭工业部副部长、水利部副部长等职,为新中国煤炭和水利事业作出重要贡献。郭合信被誉为“中国口罩·无纺布之父”,长期致力于无纺布技术研发,推动中国无纺布产业走向世界前列。乡贤们情系桑梓,以多种方式关心着家乡的发展。
“我们坚定不移地在强化执行、抓实产业、保障民生、深化治理、党建引领等系统性部署上下功夫,大力发展蔬菜、羊肚菌、蜂糖李等特色农业产业,持续优化营商环境,耕好‘责任地’,下好‘一盘棋’,为邓州高质量发展贡献罗庄力量。”谈起未来的发展,吕兴让兴致勃勃,信心满怀。
“金 豆”
“抢时间就是抢鲜味!大家加油啊,趁着太阳还不大。”四月中旬以来,罗庄镇土谷山周边的任岗、宅子、罗东等村的村民穿梭在豌豆地,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罗庄镇在上个世纪90年代就有豌豆种植历史,但之前销路不畅,不成规模。
2019年,一个偶然机会,任岗村党支部副书记任李渊与内乡种植大户张海德结识,豌豆种植再次进入大家的视野。
“这豌豆原来咱们都种过,客户少,价格不稳,种庄稼一季子,可不能冒险。”
“只要质量达标,我们全部收购。”
“我们都不认识你,签合同也没用!”张海德在任李渊的邀请下,给村民讲解豌豆种植前景,号召大家试种,可大家态度并不积极。
“我跑不了,你们跟我签合同。”任李渊当即表态。成立合作社,他作为中间桥梁,分别同农户和张海德签订收购合同。
“公司订单回收,底价随行情提高。”张海德再次向村民作出承诺,并且说出了这里独特的优势,“咱们背靠土谷山,磷、钾等矿物质含量丰富,气候也适宜,豌豆荚不仅上市早、长势饱满,食用口感也格外糯香。”
大家热情高涨,可随即挨了当头一棒。2019年年底遇到寒冬,开春又是干旱,大部分豌豆地几乎绝收,好多种植户赔了钱。
第二年到了播种时节,不见种植户行动。这可急坏了任李渊。
“我理解大家的心情,白辛苦一年。”任李渊不忍心放弃这样一个好产业,动员村干部一家一户上门劝说,“灾年毕竟很少见,将来肯定会好起来的。”
“我不种了。”种植户武长安态度坚决。
“你们都知道我种了几十亩,却只有两三亩的收成,要打退堂鼓,我应该是第一个。但主要原因是天灾,我们不能遇见一次挫折就灰心。”任李渊极力劝说。
“去年之所以遇上寒冻,大面积减产,与播种时间也有关,豌豆要晚点儿种。”南阳农科院朱旭老师应邀做技术指导,解开了村民们的心结。
“我会继续扩大种植,请大家相信我,再试试看。”任李渊向种植户许诺,会定期邀请专家和技术人员上门指导,不再吃不懂种植技术的亏。
得知干旱会影响到豌豆生长后,在镇里努力下,争取到部分项目资金,新修了11个坑塘。
豌豆丰收了,如何及时卖出去?罗庄镇第一时间培育专业化“豌豆经纪人”,销路一下子打开了。
“我们公司合作面积2000亩以上,高峰期时,一天发货300多吨。”“豌豆经纪人”张海德说,通过电商、冷链物流,将豌豆销往广东、北京、西安等20多个省市。
“现在一亩地豌豆收入2千多元,豌豆茬的花生亩产700多斤,又是2000多元。收入翻一番!”村民武圣中喜上眉梢。他的种植面积已扩大到七八十亩。
“收获期吸引不少群众过来帮忙,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武圣中说,自家就能带动500余人次务工。
“我们积极推动规模化种植,便于采摘、运输、管理。还计划建设加工厂,开发豌豆粉、豌豆糕等产品,进一步提升附加值。”任李渊说。
如今,罗庄镇尝到豌豆种植甜头的种植户越来越多,种植面积已突破3300亩,豌豆成了群众致富的“金豆”。
上市时节,绿油油的豌豆地旁停满外地收购车辆,成了土谷山下一道别样的风景。
“折 腾”
春意盎然,阳光洒满了罗庄镇周郝村。
“来,搭把手。”一辆大货车停靠在河南隆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院内,公司负责人刘鸿波正在招呼工人装车。
“我们每天都要出货。这批货有8吨,发往安徽阜阳。”刘鸿波顾不上擦去额头的汗珠,转头又到车间查看生产经营情况。
车间内,抛丸机、浇注机等机械隆隆作响,10余名工人在各自工位上不停地忙碌着。
看着产销两旺的景象,刘鸿波很是高兴。
今年46岁的刘鸿波是罗庄镇罗东社区人,大学毕业后从事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工程监理工作。2022年,在安徽创业的他收购了一家汽车零配件加工厂。
从工程监理到汽车零配件加工,两个看似不搭界的行业,爱“折腾”的刘鸿波干得风生水起。
“父母年纪大了需要照顾,家乡也在积极号召年轻人回乡创业,我是个农村娃,想为乡村振兴出份力。”2023年,他萌生了把厂子迁回老家的想法。
得知刘鸿波回乡建厂的消息,罗庄镇党委政府领导、村组干部积极奔走、上下对接。一个月时间内,办理好各种手续。
“没有镇党委政府和村组干部的扶持,企业不会发展得这么好。”刘鸿波经常这样说。
“张书记,不好了,厂淹了。”一场大雨,让厂区变成了一片汪洋。刘鸿波立即给周郝村党支部书记张克航打电话。
张克航与村两委干部实地查看后,发现是雨水排不出去,需要铺设下水管道、加宽路面。
村组干部马上协调机械和工人,开始修路。
“哟,这不是毁地吗!”就在准备施工时,村民张林(化名)阴阳怪气地走上前。
“咋不是哩,种地面积少了!”另一位村民随声附和。
“路肩、边沟合在一起2米,现在只加宽1.5米,离咱种的地还有距离,咋能是毁地呢?”张克航摆事实、讲道理。
“路加宽到6米,不仅我们方便进出货,大家出行也宽敞。”刘鸿波说。
“说得在理,赶紧修吧。”围观的绝大多数群众给予支持。
在镇村干部全力协调下,一条崭新的混凝土路从厂区门口延伸到主路上,下面铺设着水泥管道。
“再也不怕下雨啦!”刘鸿波心中的大石头落地了,“遇到困难镇村干部都尽力帮我解决,有他们做后盾,啥也不怕。”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调机械、拉建材、通水电、装电线杆、购置变压器……一切按部就班。
去年,河南隆望汽车配件有限公司建成投产,主要生产发动机支架、顶脚等汽车零配件。
杨红娟家住罗庄街,离这里只有十分钟的路程。既能挣钱,又能顾家,让她很满足。“我刚来时还担心不会干,有技术人员手把手教,马上就上手了。”
为了适应汽车零部件更新迭代快的形势,刘鸿波紧跟技术发展和政策导向,重视科研创新,严把质量关,产品深受市场欢迎,远销非洲、欧洲等国家和地区。
敢于“折腾”的刘鸿波又有了新规划,“二期5月中旬开工建设,新上两条镁合金生产线,为汽车、电动车生产方向盘等配件。全部投产后,一年销售收入将达到3000万元,年税收100万元,带动30多人就业。”
望着缓缓驶出厂区的货车,刘鸿波觉得身上有使不完的劲。
融 合
“今年,我请了蜂糖李原产地贵州那里的技术人员过来,指导人工授粉,一部分蜜蜂自然授粉,对比下能增产多少。”罗庄镇陈家村林果立体种养示范园内,负责人王朋一边打掐果树一边说。
2018年春天,35岁的王朋攥着在东莞攒下的血汗钱回到家乡——罗庄镇陈家村。“种蜂糖李,准能行!”镇农技专家的话让他吃下了“定心丸”。
“当时坚持种植蜂糖李,一方面是这种李子在本地稀有,另一个原因是它单价较高,上海那边超市能卖到96元一斤。”王朋笑着说。
从2018年种植果苗,到2022年挂果,王朋亲力亲为,并雇用50名村民,手把手教会他们为果树打掐、追肥。
2022年夏至,第一批蜂糖李马上就要采摘了,王朋急得在果园里团团转。
“哥,你看看那边的商超能不能接下这2000多斤李子,便宜点也行。只要他们能过来收!”他给远在广东的大哥打去了电话。
由于产量太少,广东的商家都不愿意过来收。
王朋焦急地找到村党支部书记王少勤,“唉!着急人啊,再找不到商家,李子就要熟透了!你能不能帮我联系咱们村的货运司机,他们经常走南闯北,肯定路子广。”
通过本地货车司机牵线搭桥,终于找到了买家,可价格却像当头泼了一盆冷水:“6块5,爱卖不卖!”没有办法,只能如此。
不能吊死在一棵树上,王朋陷入了沉思……
通过外出学习,进行市场调研,他探索出了一条多元化发展路径。
“林下养鹅,水中养鱼,土里种蝉。”当王朋在村民大会上抛出这个计划时,会场顿时炸开了锅。
这是王朋个人的创业之路,咋还到了村民大会上呢?
原来,他打起了村集体旧坑塘的主意。他找到王少勤,想要把旧坑塘面积扩大到10余亩,撒上鱼苗。
2023年初,在村支两委的支持下,他以村集体入股分红的形式,改造了坑塘,筹建了林果立体种养示范园。
在王朋的规划中,该园累计投资近100万元,实施立体种养模式:树未长大实施套种,成树后林间肉鹅散养,地下种蝉,坑塘水下养鱼,水面放鹅。
功夫不负有心人。2023年,示范园初见成效,年产蜂糖李、玉黄李3万多斤。蜂糖李的市场批发价也涨到了每斤11元,收入近20万元。
“14块一斤,有多少要多少!”2024年芒种时节,王朋的手机成了热线,广东果商在电话那头一个劲儿催货。江西等地的果商也早早来到了地头,坐等采摘、装车。
“朋娃儿当年说要种‘金疙瘩’,我还当他说梦话。现在可好,连江西的货车都开到了咱陈家村的地头。”前来帮忙装车的村民王青栓自豪地说。
当年树上的果、水中的鱼、林间的鹅,累计收入超过了30万元。王朋的创业之路终于迎来了曙光,种植的蜂糖李销到了广东、浙江、上海等地。
如今,王朋又有了新的规划。今年,他将增加地下种蝉的收入,扩种10余亩蜂糖李。发展农家乐、垂钓、采摘等农旅融合项目。他还特意留出五亩“体验田”,要让城里孩子知道,李子不是“长”在超市货架上。
“希望通过这些项目,既能保持好的生态环境,又能让大家找到休闲娱乐的好地方,同时,也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王朋弯着腰为小果苗浇水、施肥,开心地说。
引 领
“俺手里有‘三张王牌’,让村里的‘闲散劳力’变身‘产业工人’。”罗庄镇林堡村党支部书记王青丽颇为得意地告诉我们。
王青丽口中的“三张王牌”,就是村党支部牵头制定的“甜玉米+花卉+畜牧”产业规划,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
“咱村的沙土地疏松透气,富含矿物质,种啥都‘带劲’!”王青丽道出了产业发展的天然优势。
2021年3月,邓州市丹水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相中林堡村的土地资源,计划种植甜玉米150亩。
“能为村里增收,这是好事。”村两委在经过多次分析讨论后一致认为,只有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
“都没有种过甜玉米,谁保证能挣钱?”
“支书,我可不种,万一卖不出去,砸手里咋办?”
村民们满是忧虑。对于从未种植过的甜玉米,大家担心没有经验种不好,更害怕种出来的甜玉米卖不出去。
王青丽敏锐地意识到,只有打消村民的顾虑,才不会错失“良机”,顺利推进特色产业发展。
村党支部当机立断,先由村里租赁村民土地,再由丹水源公司进行种植。这一举措,既保障了村民的土地收益,又让村民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希望。
一年后,看到甜玉米种植带来的良好效益,村民们纷纷要求参与种植。
“这甜玉米市场销路好,效益高,我也想种个五六亩试试。”村民尹红丽主动找到王青丽,说出自己的想法。
村党支部因势利导,及时推出“公司+党支部+农户”模式,实现统一供种、统一收购、统一技术指导。每年两茬种植,亩均收益达3000元,既消除了村民销售难题,又拓宽了村集体增收渠道。
有村党支部在背后“撑腰”,村民们的信心更足了。
这几天,村里的桂锦泉花卉种植家庭农场,负责人李红江忙得不可开交。
“支书,山东的客户来收购塔柏,我这人手不够,你看能不能给我找几个人?”李红江心急火燎地给王青丽打电话。
王青丽立即协调在家的村民,不一会儿功夫,十几个工人就到岗了。
“有困难,找两委。”这已成了李红江的口头禅。
自从开始发展花卉种植产业,找销路,王青丽及时通过微信、网站等渠道发布销售信息;用工需求旺盛,党支部主动帮忙招募工人;夏季用电量大,电机出现故障,副支书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维修……
在村党支部的扶持下,李红江从普通农户成长为村里的“花卉达人”,还带动八九户村民投身花卉种植。
该村的付鹏亚也是“三张王牌”的受益人之一。
走进付鹏亚的养羊场,100多只澳洲白膘肥体壮。“过年卖了几十只,一只近两千元!”付鹏亚笑得合不拢嘴,“每次镇上的畜牧技术培训,王书记都会挨个通知,生怕我们错过‘充电’机会。”
通过党建搭台、专家授课,村里的养殖户逐步掌握饲料配比、疫病防控等核心技术,畜牧养殖从“凭经验”到“靠科学”,养殖之路越走越稳。
如今,林堡村已建成甜玉米种植基地200亩、花卉基地150亩,牛羊年出栏600余头,8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抓好党建引领,延伸产业链条,深挖发展潜力,让产业振兴的动能更足、成色更亮!”王青丽对村里的产业发展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