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网讯 文渠镇老街村的晨光里,70亩的安德牧业养殖场响起一阵熟悉的脚步声:刘洛穿着沾着草屑的胶鞋,正挨个牛棚查看黄牛长势。这个曾在军营里把被子叠成“豆腐块”的硬汉,如今裤脚常沾着牛粪,却笑得比谁都踏实。
他总说:“军装脱了,可那股子劲儿不能丢。”而这股劲儿里,藏着16年军旅刻下的坚韧,更藏着他打心底认的理:“雷锋精神不是挂在嘴边的,是踩在泥里干出来的。”
军营淬炼 种下雷锋精神初心
2005年冬,17岁的刘洛背着行囊走进武警辽宁总队抚顺支队,与雷锋生前所在连队仅几公里远,他经常会去参观学习。
最让他刻骨铭心的是指导员讲述雷锋把节省下来的津贴全部捐给灾区人民时,指导员的声音哽咽,眼角的泪光格外亮。“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这种感动很快转化为行动。在部队,作为班长的他经常和副班长一起帮助群众:每月从津贴里省下钱资助学生,周末去敬老院打扫卫生。
2013年8月16日抚顺洪水,他不顾一切跳进洪水转移群众,事后荣立三等功。16年军旅生涯中,3次三等功、5次“优秀士兵”、2次“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见证着他对雷锋精神的践行。
2021年退伍时,8级伤残的他拒绝了地方政府安排的岗位,选择自主创业。“部队教我的不是‘等靠要’,而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离队那天,他再次来到雷锋纪念馆,在“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展柜前伫立良久。
创业攻坚 续写雷锋精神新篇
脱下军装拿起牛鞭,刘洛坦言曾有落差:“以前在部队干干净净,现在每天一身牛粪。”但雷锋精神里的韧劲支撑着他。
刘洛摸着牛厚实的脊背,想着雷锋“干一行爱一行”的话,下定决心要养出个名堂。在父亲的带领下,他跑遍我市的兽医站和养殖场,笔记记了一页又一页。
尽管做足准备,创业之路还是布满荆棘。2022年春,第一批30头黄牛突发疫病,他三天三夜守在牛棚,打针、喂药、测温,瘦了8斤。好不容易把牛养壮,又遭遇销路难题。
在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召开的退役军人座谈会上,听到刘洛的困局,局长王子六现场给出两个建议:一边开起牛肉汤店打通零售终端,一边带着屠宰团队直奔汕头市场打通批发销售端。“商户不信任,我们就现宰现卖。”一个多月里,100多头南阳黄牛在市场现场屠宰,其鲜嫩肉质征服了客户,每斤售价比普通牛肉高20元仍供不应求。如今,高峰期每月能卖出二三百头牛,汕头、金华等地商户更是非南阳黄牛不买。
“三包”创富 雷锋精神结硕果
“一人富不算富,想想雷锋帮助了多少人呢。”刘洛琢磨出“三包模式”:包农户选到好牛、包教会技术、养大了包回收。周边文渠镇、高集镇20多个农户跟着他干,淅川、南召的农户也拉着成车的牛来赶集。每两天一次的牛市上,牛叫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单场交易额就有80多万元。
养殖场的员工多是附近的农户。“刘哥不光给工资,还教我养牛。”员工王笋的话道出了大伙的心声。
如今,安德牧业年纯利超50万元,更让南阳黄牛的名号越叫越响。“金华商户只认南阳黄牛,这就是品牌的力量。”刘洛说,“雷锋说要做‘永不生锈的螺丝钉’,我这颗‘螺丝钉’,就钉在这牛棚里养好南阳黄牛,并通过交易平台,让更多人知道‘南阳黄牛’,带动更多养殖户增收。”
夕阳下,刘洛的身影和牛群融在一起。从军营到牛棚,变的是岗位,不变的是一名退役军人对雷锋精神的坚守——就像他常说的:“把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