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是全国农业县级大市、产粮大市、全国商品粮基地、河南省农综开发重点区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和水源保护地,连续12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邓州市农业主导产业突出,小麦、玉米、大豆、棉花、花生、蔬菜等粮棉油蔬大宗农作物面积大、比例大、增产提质潜力大,农业高新技术转化能力较强。
农业自然资源优势
气候资源。邓州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2°22′—32°59′, 东经111°37′—111°20′之间,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受季风转换影响,寒往暑来,四季更迭分明,温暖湿润。年降水量745毫米,平均气温15.1℃,年平均日照2000多小时,无霜期平均为229天,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土地资源。邓州处于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区。南北长69公里,东西宽67公里,总面积2369平方公里,“山少岗多平原广”为邓州市的地貌特点。邓州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的朱连山(海拔469.7米)为全市最高点,最低处海拔85米。境内有大小河流29条,这些河流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汇集于东南部,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冲积形成平原,在北部、中部和东部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土层深厚,土质为保水保肥性能强的潮土、黄老土和黑老土,有机质含量1.18%,属中等偏上水平,保水保肥性能强,适宜小麦、玉米、大豆、杂粮等多种作物种植。
近年来,全市已经认证无公害小麦生产基地110万亩。特别是在孟楼、十林、张村已经成建制流转土地11万亩,目前在组织流转50万亩,这为农作物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基础条件,可确保农作物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水利资源。邓州市境内水资源丰富,供排水设施完善。29条河流中较大的湍河、刁河、赵河和严陵河,分别从北部或西部入境,注入白河,流入汉水。河流之间,自然分割成扇形冲积平原,形成大面积肥沃土地,并为农田灌溉提供了丰富的水力资源。
最大有效灌溉面积约140万亩,新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年分配邓州用水6亿立方米。随着引丹水系连通工程的实施,地下水资源储备丰富,可确保井灌区110万亩有效用水,全市已建成旱涝保收田170万亩。
农业主导产业优势
邓州独特的自然资源条件,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和栽培驯化,种植业形成了明显的产业优势。常年种植小麦220万亩,玉米170万亩,花生50万亩,蔬菜50万亩/次,瓜果果树2.5万亩/次,其他(含棉花、烟叶、大豆、中药材、花卉园艺等)30万亩/次,复种指数2.2。
粮、棉、油作物:小麦、玉米等为主的粮食作物;棉花、烟叶等为主的经济作物;花生、大豆、油菜、芝麻等为主的油料作物;豌豆、绿豆、谷子、红薯等为代表的小杂粮类。
蔬菜、瓜果作物:以芹菜、菠菜、 菜、广东菜心等为代表的叶子菜类;以番茄、青椒、茄子等为代表的茄果类蔬菜;以莲菜、山药等为代表的根茎类蔬菜;以丝瓜、西瓜、苦瓜、西葫芦等为代表的小型瓜果类蔬菜;以梨、桃等为主的选择性果品类。
中药材:以麦冬、丹参、板蓝根、生地、半夏等为主的中药材,适宜区域:湍河、刁河、赵河、严陵河沿岸的潮土、黄褐土。
农业生产优势
区位优势突出。邓州区位优越,交通便利。位于武汉—西安—郑州大三角和南阳—襄阳—十堰小三角中心,起着承东启西的“桥梁”作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穿越5个乡镇,在邓州境内全长38公里。邓州距襄阳、老河口、南阳三个机场均在60公里以内,可直达全国各地。焦枝铁路、二广高速、邓内高速、三条省道穿境而过。郑万高铁、蒙华铁路过境邓州并设站。207国道环城而过,形成邓州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 粮食生产能力强。2001年农业部发布的《中国小麦品质区划方案》将小麦品种划分为强筋、中筋、弱筋三类。由于邓州市的气候环境、地理位置等因素,我市被划为北方中、弱筋冬麦区的黄淮中部中、弱筋麦适生区。邓州市常年粮食总产33亿斤以上。其中夏粮面积210万亩以上,总产19亿斤。 近年来,邓州以实施项目建设为依托、以打造粮食核心产区为主攻目标,努力建设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基本农田,促进粮、棉、烟、林、牧五大优势产业发展,粮食生产能力明显提高,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
种子研发能力强。邓州市先后荣获“全国农技推广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河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单位”“农作物良种推广先进单位”等,自育棉花品种邓杂1号2007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先棉66于201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自育小麦品种邓麦996于2007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先麦8号2011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13年通过湖北省审定,先麦10号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先麦12号2014年通过河南省审定;自育玉米品种先科338于2012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13年陕西省引种通过审定。良种服务体系健全,种子生产形成了繁育、推广、质检、仓储加工四大服务体系,常年繁育良种5000万公斤左右。在河南省形成了“北学滑县、南学邓州”的良种繁育模式。
特别是北京农林科学院2017年在邓州建立了杂交麦研发基地,成立了“邓州市昌平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该公司种子选育、制种技术力量储备雄厚,这将加快邓州小麦种子的培育、制种进程,打造全国小麦种业品牌,为小麦生产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生态环境优势
十年来,邓州市在肥料使用上以配方肥为主,土、化结合,化肥使用量低于全国的一年两熟种植区域。常年化肥亩用量折纯养分32.6公斤(纯氮为25公斤,有效磷为4.7公斤,速效钾为2.9公斤)。农药主要以甲维盐、菊酯类、三唑类、酰胺类、磺隆类为主,农药残留较低。邓州市没有明显工业污染源,常年空气良好,农业灌溉用水质量达2级,几乎不存在面源污染,为绿色农产品生产提供了良好保障。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渠系分流灌溉区,水利设施完善,丹江水资源优质丰富,域内有较多的土地肥力高,地势平坦,自然生产条件好,土壤肥力容易改造和提升,土壤养分成份定向培养转换期短,适宜发展有机中、弱筋麦生产。
农业技术及社会化服务能力强。邓州市农业系统现有研究员3人,高级农艺师35人,中级农艺师70余人,具有承接重大试验示范项目的能力。近年来培训新型职业农民5万多人,流转5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及专业合作社2000余户,培育发展龙头企业33家(其中省级6家,市级27家),流转土地面积120万亩左右,接收新技术、新事物能力强,组织实施能力强。
为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应用步伐,邓州市探索创建了具有邓州特色的五大服务体系。一是农技推广体系。全市建立了市级农技推广中心和26个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培育了1000余个农业科技示范户。市、乡、村从事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达1200余人,形成了三级农技推广体系,推广技术力量雄厚,实现了技术与生产零距离对接。二是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小麦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花生繁育基地4万亩。具有先进的种子精选加工设备52台/套。三是植保服务体系。在全市有96个乡村植保技术服务站点(56个村级病虫测报点)、22个植保专业合作社、2个标准化病虫观测场,建立了邓州市农作物重大病虫害应急防治大队,扶持发展了156个乡、村防治专业队,病虫害统防统治能力较强。四是测土配方施肥体系。邓州农技中心土壤化验室是农业部认证合格的“测土配方施肥标准化验室”,常年开展土样采集化验,涵盖所有乡、村、各种土壤类型。建立了邓州市冬小麦、夏玉米智能配方系统,为800余个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提供了个性化施肥配方,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实现了直接落地入田。五是机械化生产服务体系。全市拥有耕、耙、播、收等机械动力206万千瓦,可确保各农业生产关键季节不误农时,实现机械化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