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坚定走好群众路线,将“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贯穿始终,从最突出的问题抓起、从最现实的利益出发,用心用情解决基层困难事、群众烦心事。
街头巷尾问民生、解民忧,田间地头察民情、解难事,边境线上建卡点、搞巡逻、防疫情……一幕幕深入群众、问需问计的动人场景不断出现;出台惠民政策、制定为民措施,招招件件力求破难点、通堵点……一系列立足实际、服务群众的有力举措接连推出,体现为顺应群众期盼、增进民生福祉的保山答卷,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开创新局面的原动力。
查摆最不满意三件事,让人民群众更满意
保山市委书记杨军在全市党员干部讲党课专题辅导班上强调,要着力解决“怕字当头推担子”的问题,解决好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切最迫切的急难愁盼问题。
从百年党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保山市在推进“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发扬和传承杨善洲精神,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干劲,着力攻下硬骨头,解决好民生难题。
保山市把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群众反映集中的共性需求和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结合起来,在各级领导干部中深入查摆最不满意三件事,直面症结出实招。通过挂牌公示、限期整改、实效测评、综合考评等环节,对各级领导干部承诺的事项进行全面跟踪问效。
针对中央第八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今年4月在保山现场督察通报东河污染典型案例,市委、市政府系统谋划整改工作。今年4月以来,市委主要领导带队调研督办东河污染问题整改工作7次,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2次、边整边改推进会议3次、污染治理专题推进会议5次,全面推进整改工作。目前,保山市已通过誓师会战、整体动员、分段包干等工作推进机制,打出整改组合拳,开启了保护母亲河的“东河卫士”志愿服务三年行动,着力建设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东河良好水生态环境。
今年9月,隆阳区418个家庭的孩子顺利就读公立幼儿园,这项教育惠民行动,获得家长们一致称赞。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保山市、隆阳区两级党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聚焦入学难的问题,采取整合、盘活现有资源的方式,把原保山市民族中学改造为幼儿园,整合创办了实验小学青华海校区。
针对中心城市内涝防控的老大难问题,保山市和隆阳区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干部在岗带班制度,构建五级联防体系,聚焦中心城区24个易涝点,投资700余万元实施改造。
老旧小区改造、城市内涝治理、农贸市场规范……这些民生实事都是挂在市委常委班子成员最不满意三件事清单里的具体问题,如今已被一一销号。
截至目前,全市5712个党组织制定民生实事计划12640件,办结10250件,办结率81%;全市107746名党员制定为民办实事清单93432件,办结82308件,办结率88%。如今,市委书记办实事清单中的8件事已办结5件,市长办实事清单中的3件事已办结2件。全市“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群众满意度测评达到99.8%。
开展“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按下民生改善快进键
近段时间以来,在腾冲市滇滩镇的街头巷尾,消防车高压水枪正在清洗道路淤泥,机关干部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分工有序,有的手持扫把、火钳在网格区清扫垃圾,有的对乱停乱放、占道经营等违规行为进行劝导和整治……一场美化乡村人居环境的大会战正在火热进行。进入11月,这样的活动在腾冲市各单位、各乡镇全面展开。
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腾冲市坚持从群众的衣食住行等方面着手,通过深化党员干部“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深入推进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等,着力解决和改善民生基本问题。
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保山市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抓住解决关键小事,用一项项硬核措施,按下民生改善快进键。
为落实党员干部进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工作,保山市坚持领导率先垂范、党员积极参与、干部主动联系对接的工作思路,深入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万名干部振兴乡村、万名干部结对帮扶、万名干部助力文明创建专项行动。
目前,全市开展万名干部规划家乡行动15989人次;开展万名干部振兴乡村行动,建设困难群众救助平台142个,专家人才服务基层877人次;参与万名干部结对帮扶行动的党员干部27742人,党员干部走访挂钩户98489人次;开展万名干部助力文明创建志愿服务行动18154人次。
与此同时,全市在职党员开展入户宣传、治安巡查、政策宣讲、环境整治、文明劝导、定向帮扶等“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活动共计4.6万人次,发放倡议书15万份、签订承诺书7万余份,各级党组织为社区解决问题5106件,在职党员为社区解决问题20817件。
学史力行显担当,增强群众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长期以来,施甸县城南农贸市场存在流动摊点监管缺失、市场周边私搭乱建等问题,周边居民怨言颇多,但投诉不少回,问题就是不见解决。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施甸县市场监管局的党员干部和摆设流动摊点的群众围坐在一起,面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今,施甸县城南农贸市场增设便民摊位72个,改造猪肉摊位62个、熟食摊位62个、水产经营摊位6个,建设简易临时水果摊位38个,“马路市场”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在中心城区,保山市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契机,投入资金13.4亿元,聚焦老旧小区改造、集贸市场管理、教育就业、医疗养老、文化体育、生态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秩序等群众关心关注的问题,改造提升9条主次干道、273条背街小巷、2个公园、4个公共文化广场,新建可容纳2000多名学生的小学1所,新增医疗卫生机构床位3500个,实施了5条河流清淤截污、3个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完成105个老旧小区、7个农贸市场、126座城市公厕改造提升,新建1283套洗手设施、5个停车场,新划停车泊位4.3万平方米,新建电子警察、视频监控、电子卡口188套,增设人行道隔离护栏12300多米,新建建筑围挡12000多平方米。
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今年一季度,保山市选派9679名乡村振兴工作队员,聚焦基层群众反映的困难事、烦心事,全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就业困难、就学困难、就医困难,推动党史学习教育与“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同步推进,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截至11月上旬,全市乡村振兴工作队员累计为基层群众解决困难问题44843件,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孤寡老人、纠纷调解,以及理论宣讲、卫生健康、科技科普等志愿服务106583次。
在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保山市各县(市、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勇毅笃行中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在边境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保山市近5万名党员干部坚守一线,5500多名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日夜奋战在边境疫情防控一线,以“镇守边关、视死如归”的决心意志筑牢“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的铜墙铁壁。
为民服务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保山全市上下一派办实事、解难题的火热场面,注定将成为保山改革发展史上的绚烂一笔,必将激励边疆儿女以新担当新作为再创新的更大奇迹。
(本报记者 李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