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同奔富裕路(下)

2021-06-07 10:27:31 作者:李永先 来源:
分享到:

像韦志红这样,能够把如何致富作为经验来谈的,移民新村的黄庄社区有很多。诸如既是社区党支部书记,又在老家办企业的周东风;把温室大棚种植得风生水起的张金顺;蒸馒头一天能用掉27袋小麦面粉的韦志锋等。

“一个人富,称不上是富裕,只有大家都过上了小康生活,那才叫真正富裕。”黄庄社区党支部书记周东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在周东风看来,迁到新社区,今后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现在虽然温饱已经没有问题了,但必须要想办法提高村民的幸福指数。

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2013年春,周东风个人举资400余万元,在社区的耕地上建了50个塑料大棚和温室大棚,占地面积达100多亩,棚内育有时令蔬菜、菌类等10余种。为充分调动村民致富的积极性,社区党支部经过讨论酝酿,把大棚都以承租的方式,分包给了本村和邻村对大棚种植有经验的村民经营。

“现在,蔬菜大棚里的生态蔬菜、有机蔬菜已经上市,种植户都见到了效益,发展势头良好。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在养殖业方面再跨一个新台阶。”周东风说。

作为一名社区的党支部书记,周东风在个人致富的同时,并没有忘记带领村民共同富裕奔小康,更没有忽略村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2012年下半年,他多方筹措资金30余万元,整修扩建了村里的文化广场,又修建了舞台,并建成了村级图书馆、棋牌室,组织村民组建宣传队,购置了音响和播放设备,聘请专业老师教村民跳广场舞,定期播放科教宣传片。

周东风不仅主动带着村民增收,还想方设法为村民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特别是家庭情况特殊、不能外出务工,又有劳动能力的村民,他都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如村民魏志常,一家7口人,儿子弱智,儿媳残疾(小儿麻痹后遗症),还有两个孙子上学,周东风就安排其儿媳到厂内做清洁工,让魏志常做门卫,增加他们的家庭收入。

诸如此类事情还有很多,本村3组村民魏仁广本人患精神病,妻子离家出走,母亲患有肺气肿,两个小孩在上学,没有任何经济来源,只能依靠低保艰难维持生活。周东风干脆把他家做为自己的联系户,常年接济。另外还无偿资助贫困大学生赵亚峰。赵亚峰是一个在单亲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母女俩10多年来相依为命,2011年赵亚峰以优异成绩考入四川大学,正当母女俩为4000元的学费发愁时,周东风亲自送来了5000元,解决了她们母女的燃眉之急。之后,在大学读书的赵亚峰,3年中每年周东风都按时资助2000元,帮助赵亚峰顺利完成了大学的学业。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周东风共出资近20万元,救助和资助对象达200余人。

如今,如果你走进黄庄社区,浓浓的乡村文化扑面而来。村干部实施轮流值班制,及时为村民解难纾困;整洁的村道,整齐的民居,实现了绿化、美化、亮化,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处处展现出新农村的新气象。

2015年3月,时任水利部副部长的矫勇,在回答新华社记者“重大水利工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移民安置方面会有怎样确保”的问题时,曾经这样回答:“移民这个问题,大家一直很关心,我们倡导在重大工程建设当中,尤其要多关注弱势群体,一项工程的中下游要受益,上游搬迁的群众也要受益。所以,我国在制度设计上就对水库移民设计了前期补偿和后期扶持的‘双保险’制度,同时也提高了征地和移民安置的补偿标准。‘中央一号文件’在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征地标准方面,要求进一步提高,按照各地的片区地价来统筹考虑。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在工程建设过程当中,精心规划移民安置方案,精心安排移民搬迁的地点和基础设施等,都制定了具体明确的目标,力争使移民在搬迁后,具备发展的基本条件,搬得出,稳得住,可发展,能致富。我想,这样做可以实现工程建设、环境保护和移民安置多方共赢。”

纵观因重大水利工程的移民搬迁,无论是搬迁方的无私奉献,还是安置方的无畏付出,都跳动着和谐的音符,紧紧围绕着“前期补偿”与“后期扶持”的“双保险”移民政策,团结互助,齐力同心,上下一盘棋,以大无畏的奉献精神和攻艰克难的英雄气概,书写着新中国移民搬迁的史诗。

一个离奇的故事,往往缘于一个朦胧的起因。如今,因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丹江口水库大坝加高,22.4万移民已经融入各个省份,而搬入邓州的其他28个移民新村,正像黄庄社区一样,正携手180多万邓州人,阔步走在通往富裕的阳光大道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