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树李连是最早开赴陶岔渠首会战工地的连队。1968年11月下旬,楸树李村选派44名基干民兵,在连长王春志、指导员李光化和副连长李太平的带领下,拉着架子车,带上行李干粮、柴草木料和简陋工具,长途跋涉180余里,经过一天一夜急行军,到达三山脚下,在陶岔闸基前的叶营驻扎下来,搭建工棚,为后续入驻连队做好会战前期的准备工作。
1969年1月26日工程举行开工典礼,副连长李太平代表民工发言,决心要把工程干好。工程建设中,楸树李连自始至终保持着先进连队的称号。为迅速完成任务,他们吃住在荒凉的工地,放炮、拉石、运土,用惊人的速度,一天内完成8间重要仓库地基建设,受到总指挥部的表彰。工作之余,他们还积极学习毛选,背毛主席语录,楸树李连因“政治思想好、作风好、训练好、管理好”被评为四好连队,成为工地上的标杆英雄连。
攻坚克难 渠底清淤
1972年夏,渠首引渠初步开挖,最先进的机械就是为数不多的拖拉机。指挥部面对二十米深的渠底淤泥,连续召开清淤攻坚筹备会和攻坚动员大会,楸树李连主动请缨,接受了这个艰巨任务。总指挥部领导亲自督战,调来最先进的链轨拖拉机,战士们发挥聪明才智,改装拉车,改装铁锨,溜着渠坡冲向渠底淤泥战场。在齐腰深的淤泥里,锨铲不动就用手扒,克服重重困难,吃在渠底,睡在渠岸,连续奋战十二天,清空了渠底淤泥,使闸基工程顺利开工。楸树李连的称号,响彻整个陶岔渠首工程工地。
排除万难 夜运金草
1970年4月1日,楸树李连接受指挥部交给的任务,到湖北省金家棚拉金草(学名黄背草)供应基地工棚建设。凌晨4点,40名战士只备好一顿干粮,20辆拉车向预定的拉草地点出发了。听说到金家棚距离不过30余里,预计下午就可以拉回金草,但当他们上午10点赶到金家棚一打听,根本没有金草,有金草的地方还得再走20多里山路,怎么办?他们没有犹豫,立即出发。
不知翻过了几架山,傍晚才赶到湖北光化县山根村。一打听,这里距陶岔80余里,带的一顿干粮早就没了,只能忍着饥饿到山上动手割草、捆草、装车,等拉车全部装满,天已完全黑了下来,怎么回去?当晚住下,就耽误工程进度。危难时刻,李太平鼓励大家,为了奋斗在陶岔工地上的民工不再风餐露宿,早日住上茅草屋,必须连夜运回金草!班长毛克延主动在前面开路,彭学明、李汉志在中间联络,李太平和李国富殿后,把唯一的一盏马灯挂在前面一辆车上,浓浓的夜色里,这支20辆拉车组成的运草队伍出发了。
夜里漆黑一片,山路弯曲得很可笑,排头和排尾可以说话,中间的车辆反成了尾巴。遇到最大的一个大陡坡,上坡3里路,空车也得两人推,五六个人就合力推拉,推上去一辆,再推拉第二辆、第三辆……20辆重车全部推拉到坡顶,大伙儿都累得筋疲力尽。刚歇一会,寒风一吹,身上的湿衣服冷得让人打颤,只好燃上篝火,祛除身上的寒冷。这时,才有人发现李宝胜脚上有血,但李宝胜却笑着说:“这算什么?石头磕破了脚,为革命,就是骨折腿断也要坚持!”经过一夜的艰难跋涉,他们终于把大山抛在了身后,踏上了相对平坦的道路。稍有放松的他们才感到饥肠辘辘,周边都是荒草岗,没有人家,只能忍着饥饿继续前进。
整整一天一夜,他们拉着重车翻山越岭一百六十多里,只吃了一顿干粮,眼瞅着还要继续挨饿,大家只能咬牙坚持时,炊事员李付汉带着干粮和食物接他们来了。原来,指挥部的领导发现他们迟迟不归,就惦记着他们走时只带一顿干粮,又要拉重车,饿着肚子怎么能行。阶级情谊深似海,革命战士心连心,就让炊事员带着干粮来接应他们,还有30余里,食物及时送达,让楸树李连的战士们,补充了能量,经过35个小时艰难跋涉,终于把金草运到基地。
楸树李连的英雄事迹,受到指挥部通报表扬,并授予“四好连队”称号,邓县越剧团根据他们的事迹编排了戏剧《找金草》,巡回在工地演出,极大鼓舞了参战民兵的建设热情。
自力更生 艰苦奋斗
到了建设中后期,为改善生活,楸树李连合理安排人员分工,工程和生活两不误,自力更生在山坡上种菜、养猪。自己种的菜吃不完,就支援给其他连队。
工地上很难得的是每半月一天的休息,本来是休养生息、养精蓄锐的好时光,但楸树李连卫生员彭吉旺,主动放弃休息时间,背上背篓步行到附近的杏山上,采集翻白草、野山楂、蒲公英等中草药,回来洗净晒干后给大伙熬茶喝,提高了战士们的免疫力。即使是在下雨天,别的连队都休息了,指导员李光华也要亲自带领队员,把工段表层的软泥清理掉,不影响天晴干活拉车打滑,就是这样的分秒必争,楸树李连在每次工程进度评比中,都是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