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山绿水有念

2021-06-25 11:20:24 作者:张德品 来源:
分享到:

夏进小满,朋友来邓相见,说到本地景点,他想去丹江湖看看,于是我陪他沿渠首大道,驾车向汤山而行。半小时后,车抵湖畔,驻足远观,山湖同翠,水天相连,群山绵延,状如草蛇灰线,湖平无波,恰似一面镜子。丹江湖横跨鄂、豫两省,是亚洲最大的人工淡水湖,世人称之为“亚洲天池”。

湖面的广阔水域,以前是豫鄂旧镇和群居村落,春秋时楚国早期王城,曾建于此。西汉胶东顷王刘音第三个儿子刘共受封顺阳侯,在这儿立国。元太祖皇太弟屯兵此地,看到龙升空中,便将这儿更名龙城。民国及解放初期此地由邓淅两县共治,后区划调整,全部归淅川管辖。光阴已过千年,尘烟风卷,岁月沉淀,历史上鼎盛繁华、热闹非凡的市镇村落沉没于水底,盛况再难重现,历史与现实切割得如此突然。

站在汤山之巅,远观丹水,晴天时,碧波千倾,浩瀚无边,色调明媚,光影交缠;雨天时,雨随风舞,岚雾相伴,丹青勾连,灰蒙一片。

湖畔两公里远有一颇具古风特色的风情小镇,日出东南,小镇上空便升起袅袅炊烟,鸡鸣犬吠,鸟语不断,男人荷锄上山,女人烧水做饭;月升山巅,林暗鸟眠,湖里薄暮轻船,渔火星星点点,鱼跃湖面,水月同潭。小镇原来就在水边,因修建南水北调中线渠首工程,2014年10月初上移两公里,整体搬迁到现在的新型生态社区,社区建筑彰显楚风汉韵风格,号称渠首第一村。

对于渠首,我有一种异样的感情,每一次到来,都觉得有一种气息向我扑来,有一个声音入心进怀;每一次到来,都觉得山那么可敬,水那么可爱,土地那么可亲,因为这儿是父亲的魂归之地,思之悠悠,念之啾啾。

光阴的转轴转到半个世纪前,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提出“南水北调”设想后,经过专家学者们勘探调查,这儿成为引水渠的首选地。1969年1月26日,渠首工程在陶岔村石盘岗开工。原邓县十万干群轮流上阵,以141人死亡,2287人伤残的代价,建成了渠首水闸,父亲就是这141人中的一员。

作为卫生系统的一名青年干部,父亲响应国家号召,第一批奔赴陶岔支援工地建设。对父亲我没有印象,因为我一周岁生日未到,他已把自己献给了绿水青山,28岁就按下了生命停止键。

在工地,父亲有着多重身份,集卫生员、技术员、记工员于一身,他为人随和,不仅为民工提供医疗服务,就是周围村民有病找他,也不推辞。工地上生活单调,冬日夜长,民工们妻儿不在身边,寂寞困扰,思念牵挂于心,为了调节民工业余生活,父亲组建了民工剧社,因为吹拉弹唱样样精通,父亲身兼导演、演员、乐师于一身,通过组织开展剧社活动,为民工遣解寂寞。

1971年春,因过度劳累,父亲在工地上猝死身亡,县革委会、卫生局、公社、工程指挥部、民工代表和当地群众代表护送父亲灵柩归乡安葬。受过父亲接诊的群众,也自发加入了护送队伍,在善后处理上,我家享受烈士标准,子女18岁以前上学的学杂费,均由大队(后改为村)统筹解决。

不经意间,暮色染山,凉月弯眉,山风轻寒,花香酽然,每次来汤山,都是青葱依旧,丹水清澈可鉴,当下虽山温水软,旧事已蹁跹离远,但行歌总要声传人后,雁过亦是羽落秋潭。

夜寒露生,草木噙珠,在观山悟水、寻旧思亲的行程中,我似乎看到一块块岩石默默地凝望着汤山、禹山、朱连山,守卫着渠首大坝,一条条细流涓涓地汇入滔水、淅水、丹水,注入丹江水库,一个个面庞浮现在水面,他们清澈的眸子,恰如这清碧的湖水,从这里起步,缓缓流向遥远的北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