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的本义是尽心尽力地奉养父母,引申转指晚辈在尊长去世后,要在一定时期内遵守的礼俗。早期金文的“孝”,是一个小孩儿(子)搀扶着老人走路的形状,用帮扶老人来表达“孝”的原意。
作为行为指导的孝道,主要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即: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敬亲和奉养好理解,侍疾指在父母生病和年老时给予照顾,立身即在自己成年之后要能够自立自强,让父母对自己放心,为自己自豪;谏诤,指直爽地说出人的过错,劝人改正;善终主要指在父母死后,遵守一定的礼仪,尽量办好丧事,让父母有尊严。
明内阁首辅李贤的先祖为蓟(蓟县,今天津市蓟州区)人,西汉名将李广后人。唐朝时,他的祖先在邓州做官,因为喜爱邓州山清水秀、土地肥沃、民风淳朴,便安家于邓州。至北宋时,李家有兄弟48人,全家300余口,同灶吃饭,宣和年间被宋徽宗表彰为“仁义之家”,号为“长乐李氏”。
长乐李氏一贯有优秀的家风传承。李贤的祖父李威,生逢乱世,以英武入行伍,军功累官然能审时度势,借故退隐,耕读传家,仁义贤德闻名乡里。
李贤自小聪慧,喜爱读书。7岁知向学,8岁就跟母亲学习诗文,后入长乐岭泰山庙私塾,学习刻苦。私塾毕业后曾在家务农,其间尊老敬贤,深受乡里好评。宣德元年(1426年)19岁考中秀才,进入邓州州学深造,六年苦读,25岁时在河南乡试中考得举人第一名(解元),次年考中进士。李贤是邓州有史记载的第一个解元,并且是连捷考中的邓州人。他为家庭,为桑梓争了光,为后世学子树立了榜样。同为明内阁首辅的陈文赞誉他:“声价赫然,遭遇盖世。有功有烈,四达弗迟。其达伊何?日受主知。谮言匪悦,奇祸斯绝。况有异事,感化盗贼。克孝克友,兄弟父母。其仪弗忒,哀荣光裕。”
正统十年(1445年)李贤任职吏部为属员秩满,由于工作出色,在考评中因“绩最”升吏部考功郎中(正五品),诰封其父为验封主事,母叶氏为安人。
同年七月二十三日,李贤的母亲不幸病卒于家中,享年65岁。噩耗传来,李贤悲痛欲绝,上书朝廷,请丧守制,并恳请吏部主官王直为母亲撰墓志铭。李贤昼夜兼程返邓奔丧。安葬母亲后,李贤写下七律《追思先母》:慈母殷勤岁月多,一门百口赖调和。堂前香暖双姑馔,灯下声寒五夜梭。釡禄方期延寿考,桑田忽讶变沧波。徒将富贵成哀感,罔极深恩可奈何。李贤居丧其间,为尽人子之孝,经常把年迈的伯父李良邀居家中,每次十数日,像对待父亲一样敬待伯父。
景泰四年(1453年)李贤结束考察四川吏治返京,顺道探亲故里,拜望亲族,祭祀家祠。到家的第二天,又把伯父李良迎进家中,亲奉寝膳至离家返京。
景泰五年,皇帝同时赠吏部右侍郎李贤祖父母为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及淑人、封其父李升为通议大夫吏部右侍郎及赠其母叶氏为淑人。天顺二年(1458年),皇上赐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李贤诰命并封赠其祖父母、父母、妻子。天顺三年皇帝封李贤父李升为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恩旨至阙谢恩。因子而贵至此,荣显在当世为天下羡敬。
成化二年(1466年),李贤父李升病故。中国古代礼俗,官员遭父母丧应弃官家居守制,称“丁忧”。落实离职守孝称为终制。大臣丁忧期间,朝廷召出任职,或命其不必弃官去职,称“夺情”。同年三月初九日,李贤上奏《乞终制》,皇帝不允。同年三月十日,李贤上奏《再乞终制》,皇帝不允。李贤为父奔丧,朱见深下诏予以起复。朱见深派宦官护行,为他的父亲营葬。同年闰三月二十六日,李升按照一品官职的规制,葬于邓州城西南(今邓州市古城办事处解放居委会)。五月初七,李贤回京后上奏《四乞终制》。当天奉圣旨:“卿言之再三,朕已具知。但委托尤重,宜体至怀。即日就任,慎勿再言。”皇帝不允并派使者宣示他的心意,李贤才入阁视事。
明宪宗朱见深,追封李贤的上三代即曾祖父李宽甫、祖父李威、父亲李升同李贤一样的官职。李贤的曾祖、祖父、父亲上三代俱赠光禄大夫、柱国、少保、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曾祖母乔氏,祖母杨氏、孟氏,母叶氏,继母常氏俱赠(封)一品夫人。自古至今,全国少有,邓州只有李贤一家,盛誉之至,千古流芳。
李贤曾祖父及祖父的坟墓按一品官职规制,在其原籍长乐林(今林扒镇小李营)西墓地重新设置石碑、石人、石马、牌坊等。李贤墓在邓州市龙堰乡姚营村阁老坟村东。李贤及其曾祖父李宽甫、祖父李威、父李升四人在邓州民间都被称为李阁老,这三处四座墓地均被称为阁老坟。这在中国历史上实属罕见。
孔夫子曾在《论语》中三讲孝道:其一“是谓能养”,其二“和颜悦色”,其三“继志述事”。这三讲阐释了从物质赡养,到精神敬养,再到道义传承的三重境界。李贤很好地做到了这三重境界,他不仅是一个盛世宰相,还是一个大孝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