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风物志之家 故园 老地方

2021-08-02 09:43:16 作者:张书勇 来源:
分享到:

还有耙,一种由两根较长横木、数根较短竖木通过榫卯固定,下面装满了锋利钉齿的农具;使用时,需牛在前面牵引,人双腿蹬直站于耙上,通过牛绳把握身体平衡,在借着钉齿平整土地、清除杂草的同时,又可将大的土垡耙得匀碎,从而免去人在打垡时候的苦累。又有耧,耧的上面装有把手,中间是个近似方型的带有推拉式盖子的木制容器,里面装着麦种豆籽或者谷粒,下面则是四个尖尖的包裹着锐铁的耧脚,容器和耧脚之间皆有纤细的通道相连;播种时,牛在前面曳拽,人在后面扶着把手,依靠来回摇动将麦种、豆籽或者谷粒通过容器和尖脚均匀的播撒进了土壤中。

役使耕牛需要掌握一定的专业术语,这术语只在役使者和耕牛之间使用,也只有役使者和耕牛听得懂。“打打”,是让耕牛快走,如再懈怠就要挨打的意思;“里里”,是让耕牛身子靠着里面一侧走的意思;“稍稍”,是让耕牛沿着直线倒退的意思,“喔”,则是让耕牛停下略作歇憩的意思。如果役使人和耕牛相处得久了,那么二者间就会产生默契,不需役使人吆喊号令,更不需役使人挥动扎鞭,耕牛自然便在该快走的时候快走,该靠里的时候靠里,该转弯的时候转弯。这种无言的默契,身处局外的人绝难理解。

不管是三夏大忙,还是秋耘秋播,哪怕时间赶得再紧再急,哪怕火燎眉毛水淹脚跟,役使者们也须得保证耕牛每晌歇息两到三次;因为耕牛劳累过度,身上就会出现道道汗迹,俗称“牛出水”,出水后的耕牛既不吃草,也不倒沫,这就将有病倒的可能了,这就造成“欲快反慢”的结局了。当然,耕牛偶尔也有懈怠抗议的时候。当主人拿着牛梭头想往小憩后的牛肩胛骨上套时,它会一次一次的踅着身子,企图摆脱梭头的套控。天已将午,大太阳火辣辣的挂在头顶偏上方,还有三块两块的土地亟待耕播,主人发怒了,便左手狠狠的揪住牛的鼻圈,右手高高的扬起扎鞭;耕牛自也不甘示弱,瞪圆鸡蛋大小的眼珠,将尖利的弯角对准了主人的胸膛。二者怒目眈眈,俱皆呼哧呼哧的喷着粗气,长久的保持着一个倾力向前、各不相让的架势。一人一牛就这样大眼瞪小眼的对峙了下来,人牛身上的汗粒皆在噗踏噗踏的滴落地面。无声的对峙中,仿佛听到了牛和人之间这样的几句对话:

老爹,我都忙累半天了,就让我再喘几口气吧!

坏东西,我明白你,你会耍赖了,是跟着隔壁老王家的牛学的吧?你以为这样我就肯放过你了吗?再不趁着天光赶活,我就把你送进镇上的屠宰场,哼,牛皮做靴,牛肚下酒,牛肉风干,大锅红焖,小锅清炖……

倘若你敢那样,我非报仇,我必报仇不可。我头上的两只角可不是吃素的,它们锋利得像刀,只要稍稍向前一顶,就会在你的胸前戳上两个透明窟窿!

坏东西,实在不是我不要你喘气,是节令不等人呀。好吧好吧,忙过这段时间,我保证给你天天歇着!

呸,见你的鬼!老爹,你总是骗我,上次你吃醉了酒,拍着我的脑袋说要给我找个漂亮的小母牛做媳妇,后来为什么突然把我阉了?

……

对峙的最终结果是耕牛妥协了。它打心底里明白作为一头牛,和人做对是没有好果子吃的,它于是摆摆脑袋,扑闪扑闪眼珠,乖乖的转过了身去;主人自然也便不再追究,重将梭头套在它的肩胛骨上。耕牛抖擞精神,伸长脖颈,仿佛为了弥补刚才的错误损失似的,开始一往无前的继续努力耕作。一人一牛就这样消除芥蒂,重新合作了起来……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