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的教育思想及其实践(二)

2023-05-23 10:50:56 作者:任崇岳 来源:
分享到:

宝元元年(1038年)正月,范仲淹离开饶州,调往润州(今江苏镇江)。

润州原有府学,但规模甚小,地方官又不重视教育,府学破败不堪。范仲淹到任后便醵资扩建,置义田为办学之资,添购图书,使府学焕然一新。他还特意延聘知名教育家李泰伯(李觏)前来讲学。范仲淹在百忙中还为学生讲授经学,并多次到学校视察,于是润州文风大盛。

庆历五年(1045年)五月,范仲淹以资政殿学士兼陕西四路沿边安抚使身份知邠州(今陕西彬县)。上任伊始,便把兴建学校作为头等大事来办。当时的州学在孔庙内,范仲淹莅任的第三天便去视察学校。主管学校的人说,奉诏建学,所需物资及生员均已齐备,但夫子庙地方太小,办学不便,因此群情不安,建议把学校搬迁到邠州府衙的东南角。范仲淹当即批准,连孔夫子庙也一并迁去重建。次年夏天,新校址落成,师生们切磋经典的讲堂、庋藏图书的书库以及环绕长廊而建的140间教室都宽敞明亮,士子们来此求学者络绎不绝。

庆历五年十一月,范仲淹奉调知邓州(今属河南)。邓州旧有名胜百花洲,范仲淹的同科进士谢绛任邓州知州时将其修葺,并在洲畔建览秀亭,供人憩息。范仲淹知邓州时,百花洲已荒凉破败,览秀亭也只剩下了断垣残瓦。范仲淹出资修葺百花洲,重建览秀亭,又在东南角城墙上建春风阁,在百花洲建花洲书院,于庆历六年(1046年)中秋节竣工。从此这里弦歌不辍,莘莘士子负笈求学者络绎于途。曾任知开封府、御史中丞的邓州人贾黯,官至宰辅的范仲淹次子范纯仕,北宋哲学家张载,以大学士身份知邓州的韩维,知邓州的谢绛之子谢景初,均在花洲书院师从过范仲淹,成为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段佳话。

范仲淹知邓州时已58岁,到了垂暮之年,身体每况愈下,且调动频繁,不遑宁居,在杭州、青州任上没有精力办学,迨至嘉祐四年五月,64岁的范仲淹便一病不起。天不慭遗一老,倘能假以时日,相信范仲淹还会继续办学!

精心擘划 传经布道

陈寅恪先生在《邓广铭〈宋史职官志序〉》一文中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后渐衰微,终必复振。”这是说中国文化至宋代,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宋代文化如此辉煌,范仲淹功不可没。邓广铭先生在《论范仲淹的师承》一文中说:

尊北宋一代学术之先河的,以胡安定(瑗)和孙明复(复)二人为最者,而胡安定之得以为苏州府学的教授,以及以白衣召对崇政殿,做秘书省的校书郎,全出于范文正的聘请和荐举;孙明复之得为国子监直讲,是范文正和富文忠合力推荐的。而张横渠的致力于正学,也是因为范文正公曾授以《中庸》而到鼓励的。因此说范文正公对于北宋一代的学术具有开创风气之功,是并不过分的。

说范仲淹对宋代学术有开创风气之功并非溢美之辞。受范仲淹教诲而成为一代名臣的,邓广铭先生提到了胡瑗、孙复、张载3人。其实受过范仲淹指教不止这几人,举其著名者还有富弼、张方平、狄青、李觏、贾黯、谢景初等人,他们均是一代名臣。

范仲淹是如何重教兴学,传经布道的呢?窃以为有如下几点:

第一,陶铸人才,必重庠序。

范仲淹认为,“庠序者,俊乂所由出焉。三王有天下各数百年,并用此道以长养人才。材不乏而天下治,天下治而王室安,斯明著之效矣。”庠序即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三王(夏禹、殷汤、周文王)之所以能奄有天下,就是因为学校培养了大批人才。有了人才天下就可得到治理,天下得到治理,王室才能安定。又说:“夫庠序之兴,由三代之盛王也,岂小道哉?孟子谓得天下英材而教育之,一乐也,岂偶言哉?行可数年,士风丕变。其择材之本,致理之基也。”在《上时相议制举书》中范仲淹又重申了这一主张:“夫善国者,莫先育材,育材之方,莫先劝学。”要陶铸人才,必先设学校,没有学校,一切都无从谈起。

第二,兴学重教,必重六经。

范仲淹认为,要办好学校,千头万绪,最重要的是开设什么课程。针对当时人重词赋、轻六经的倾向,范仲淹提出:“劝学之要,莫尚宗经。宗经则道大,道大则才大,才大则功大。”圣人关于法度的言论在《书经》(即《尚书》)之中,关于天下安危的言论在《易经》中,天下得失的教训在《诗经》中,是非之辨在《春秋》一书中,天下之制度在《礼记》中,万物之情存于《乐书》中:“故俊哲之人,入乎六经,则能服法度之言,察安危之几,陈得失之鉴,析是非之辨,明天下之制,尽万物之情。使斯人之徒辅成王道,复何求哉!”只有学好六经,才使治理天下,辅成王道。范仲淹提出这一建立时,宋朝施行的是“专以辞赋取进士,以墨义取诸科,士皆捨大方而趋小道,虽济济盈庭,求有才有识者十无一二,况天下危困乏人如此,将何以救?”学生不学六经,学的是辞赋、墨义,这是捨大方而趋小道,这种人才再多,但有才识者太少,不能解救国家的危困。范仲淹针贬时弊,大声疾呼,学校要开设六经,真是振聋发聩之举!

第三,言传身教,重在教师。

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一个学校能否培养出优秀的治国人才,关键在于教师。范仲淹就是博学洽闻、育人有方的大教育家。他“泛通六经,长于《易》,学者多从质问,为执经讲解,亡所倦。尝推其奉(俸)以食四方游士,诸子至易衣而出,仲淹晏如也。”又“汎爱乐善,士多出其门下。”他还多次推荐耆宿名儒胡瑗、孙复、李觏到州学、太学任教。他建议:“今诸道学校,如得名师,尚可教人六经,传治国治人之道。”因此,他敦请“诸路州郡有学校处,奏举通经有道之士,专于教授,务在兴行。”兴学重教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得到了宋仁宗的认可。“庆历新政”虽然因触犯了戚畹权贵的利益而被迫中辍,但范仲淹倡导的兴学重教精神仍得以延续。范仲淹是名副其实的教育家。

(任崇岳,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