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历史上的中医“大国手”

2025-08-25 08:36:50 作者:丁自力 侯亚楠 来源:
分享到:

在祖国传统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总有一些医者,以精湛医术与悲悯仁心,为后人留下了令人敬仰的文字,在时光深处镌刻下不朽的篇章。

据“中华民国十五年(1926年)四月编印的《穰邓丁氏家谱》”96页记载,“基绪,鸿琳次子,字永衍,监生,配卢氏,子二。公精岐黄,眇者能使视,跛者能使履,济人亿万许,时称大国手,宜哉。”这份珍贵的家族史册,寥寥数十字,却字字千钧,勾勒出一代名医的非凡轮廓。

据此,河南省范仲淹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河南省作协会员、原邓州市文化局业务科科长常振会老师,译文精准传达其意:基绪是鸿琳的次子,字永衍,监生,娶卢氏,有两个儿子。他精通医术,能让盲人复明、跛子走路,救人无数,被称为“大国手”,理所当然。

穿越时空的烟云,我们仿佛看见:在清朝的严陵河畔,一位身着长衫、梳着发辫的医者,背着药箱穿梭于中原大地。从邓县到镇平,从南阳到湖北,乃至安徽各地,都留下了他治病救人的足迹。特别是在眼科与骨科领域,丁基绪创造了无数医学奇迹,用仁心妙术书写了传奇的人生,让“大国手”的美誉传遍大江南北。

他迎娶卢氏,二人携手相伴,共育两子,家庭和睦温馨。在传统“学而优则仕”的社会氛围中,他本可凭借科举正途光耀门楣。然而,受东汉著名医学家,邓州人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影响,却未囿于仕途之道,而是另辟蹊径,将满腔热忱倾注于岐黄之术。在医学之路上走出了一条震撼世人的传奇之路。

监生的身份不仅赋予丁基绪深厚的文化底蕴,更培养了他严谨治学的态度。他自幼便对医学展现出超乎常人的兴趣,家中的医书被他反复研读翻得卷了边,晦涩的医理在他的钻研下逐渐明晰。及至弱冠,他已不满足于书本知识,在深悟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长”的成功秘诀后,他更是遍访名医,虚心求教,将各地医术精华融会贯通,在岁月的沉淀中,铸就了一身出神入化的医术。

丁基绪的医名,因一次次创造医学奇迹而广为流传。双目失明,在许多人眼中是难以逆转的困境,可在他面前,却有了重见光明的希望。曾有一位因眼疾失明多年的老者,在经历无数次求医无果后,几乎绝望。丁基绪仔细诊断后,从经络气血到脏腑功能,逐一分析,精心调配药方,配合独特的针灸之术。经过一段时间的悉心治疗,老者眼中那片沉寂已久的黑暗,终于被一丝光亮打破,随着治疗的推进,光明重现,老者激动得老泪纵横,对丁基绪感恩戴德。此事在当地引起轰动,求医者络绎不绝。

不仅如此,面对行动不便的跛子,丁基绪也能妙手回春。有一青年,因腿部顽疾,只能跛行,生活与心理都承受着巨大压力。丁基绪不遗余力,深入研究其病因,日夜琢磨治疗方案。结合药物治疗、日常训练,在他坚持不懈的努力治疗下,青年的腿部状况逐渐好转,从缓慢挪步到稳健行走,每一步的进步都凝聚着丁基绪的心血。这类案例不胜枚举,使得“丁氏正骨”成为当时骨伤治疗的金字招牌。

丁基绪的贡献不仅在于治病救人。在交通闭塞的清代,他开创性地建立了中草药种植基地,将道地药材的栽培技术、加工炮制方法无私的传授给乡邻,带动了当时当地中医药产业的发展。

在行医的岁月里,丁基绪不知救治了多少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他的医馆常常门庭若市,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在他眼中皆为平等的病患,皆能得到他全力以赴的救治,常常为贫苦百姓减免诊金。他以仁心仁术,驱散病痛阴霾,给予无数人新生与希望。“大国手”的称号,不仅是对他精湛医术的高度认可,更是对他济世救人高尚品德的由衷赞美。他的故事,也成为了医学史上一段璀璨的佳话,永远为后人传颂 。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