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是研究“范学”的载体与平台

2022-11-15 11:03:09 作者:范文通 来源:
分享到:

邓州自古人杰地灵,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着尊重儒学,重视文化教育的优良传统,并在此基础上,培育出众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各领风骚,垂范后昆。

不必说春秋时期“邓国中兴之君”的吾离,单以汉代出身邓州的名医张仲景而言,千年来被尊为“中华医学之鼻祖”,其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影响至今,其内科诊治的许多药方,一直到现在仍在使用。如“六味地黄丸”是极受海内外欢迎的丸药,其作用是三味药泻,三昧药补,这样起到平衡作用,符合中医理论的依据——易经后天八卦的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原理。我的一位印尼朋友不吃其他补药,就服六味地黄丸,五十多年了,乌发明眸,身体十分健康。

北魏时期在邓州的军事家杨大眼,对学习文化有独到之处,他的学习多用听读方式,邓拓著的《燕山夜话》称为“耳读法”。杨大眼造像记(墓志铭)又是北魏书法组碑《龙门二十品》的主要代表作品,千年来受到书法界的好评。

与邓州有关的唐宋八大家代表韩愈,边塞诗派代表岑参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家。

北宋著名的宰相寇准曾知事邓州,邓州人民不忘其德立祠纪念,“寇准背靴”也成为民间流传故事与戏剧题材。

明清以来邓州文人更多,说明了这些出类拔萃的人物与范仲淹的继承儒学、提倡“先忧后乐”的思想互为映照,一脉相承,为研究范学提供了广泛的人文基础。

邓州留下许多研究范学的文献资料。在花洲书院里,有历年流传的许多碑记,告诉今天的人们书院的变迁状况、人物活动的来龙去脉,讴歌范公的著作以及史料文字,为今天范学研究铺开了一条广阔的道路,这是邓州自宋代以来重视与发扬范仲淹文化的历史佐证。正如明代李蓘在《春风阁记》所言:“一登览而忧乐系之,一忧乐之间,而设施拯救之方,皆可随时相地而广图,使吾民涵育生遂,常若万物之鼓于春风,发荣滋长,不可沮遏,以永有太平之乐,此希文所以制名之意也。希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其治邓也,有惠政,民怀之不忘,而后为宋之名相,虽至于今,而斯阁之名,犹炳炳未泯也。”又有王聘撰文记述范仲淹“公余与民同乐,故公有诗‘春风堂下红香满’之句”,认为“希文之事业,昭垂青史;希文之德政宦迹,遗爱穰人,流芳穰土。先后五六百余年,中间而废而兴。”

修葺书院成了历任治邓知事的传统,也使发扬光大范仲淹文化形成了一个氛围,企慕前贤,修复古迹,弘扬儒学,成为一个志向。作为政府行为,提倡是举,绅民共襄,重视书院的教育和人材的培养,成为邓州责无旁贷的事业,这与范仲淹在邓州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岁序时进,政通人和。为弘扬范公功德,保护文化遗产,开发旅游资源,提升城市品位,邓州有识之士聚于政府领导之下,搭建范仲淹文化平台,以花洲书院作为范学研究的载体,群策群力,数任党政领导全力支持,积极带头捐款,带动一批经验丰富的离退休老同志发挥余热,尤其是市政协原主席杨德堂先生,担任修复委员会主任,考察国内有关范仲淹足迹所至之处,整理出大批有关史料,克服资金、设计等诸方面的困难,于2005年重新修复了以古建筑为主颇具江南园林风格的花洲书院。

邓州花洲书院以《岳阳楼记》为范学研究的一面旗帜,以“先忧后乐”精神作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思想理念,与海内外范学研究者和范氏后人广泛联系,互相交流,从而扩大研究视野,开拓范学的范围,使以邓州为平台的范学研究走出南阳,走出河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

(本文节选自《邓州在范学研究中的历史地位》一文之第三部分,作者范文通系范仲淹29世孙、中国书协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副研究员。)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