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末年有个医学家朱肱到过张仲景的故乡任知邓州录事参军,这个官职有监察职能。邓州自隋唐以来便是南阳地区的政治中心。北宋沿袭唐制,不仅南阳是邓州的属县,那时的邓州领穰县、南阳、内乡、顺阳、淅川五县,渐成望郡。范仲淹、寇准等名臣曾在此任职。范仲淹在邓州创办花洲书院,促进当地文教发展。在此,范仲淹还受好友滕子京之托,为其新修的岳阳楼作记,就在邓州写下著名的《岳阳楼记》。
朱肱是南方吴兴(今浙江湖州)人,他的祖父曾任湖州孔目官,父亲是皇佑元年进士,官至殿中丞。他的哥哥朱服,也是进士出身,官至集贤殿修撰。他自己元祐三年(1088年)中进士。乡里称他们为“一门三进士”。不知朱肱何时与医结缘,何时精通医学,只知朱肱来到邓州任职的日子里,也把邓州当“故乡”,对张仲景《伤寒论》尤所喜爱,并留有治病的轶闻。
朱肱还任过奉议郎直秘阁,因上谏言“灾异”,陈述时弊而遭罢官。朱肱还得了个“朱奉议”的名。所谓“灾异”,指气候异常、生物异动和反常的自然灾害。“灾异”出现常被解读为政治失序的征兆。需要说明的是,他并非触怒皇上被罢官,而是触怒朝中大臣而遭罢官。此后他隐居杭州大隐坊,潜心研究医学。晚年他自号“大隐翁”。
朱肱生于1050年,字翼中,自号无求子。这里写出他的号,因他的著作《无求子伤寒百问》问世时,是将自己的真名实姓都隐去的,作者署名就是“无求子”。这不是不要儿子的意思,是说自己是个无所求的民间小子,也可见这个“大隐翁”要将自己隐去是悠然的。也许可以说,这个进士出身的朱肱得益于被罢官,才使中国医学史上得到一位重要的医学大家。
《宋史翼·朱肱传》记有一件朱肱在邓州任职时为太守盛次仲治病的事。这件事最早见于《泊宅编》一书,此书属“史料笔记”。作者方勺于北宋元丰六年(1083年)入太学,曾寓居乌程泊宅村。全书载北宋末至南宋初朝野旧事,书中记有王安石、苏轼等人轶事及医方验例。其中就记述朱肱在邓州奉职时,太守盛次仲患病,知朱肱平日喜谈医学,便请他诊视。
这盛次仲是开封人,仁宗嘉祐元年进士,历任集贤、秘阁校理,迁大理少卿。时人称之还是个“雅有文名”的诗人。他有足够的学识来辨识当时并非专业医生朱肱的诊视。
朱肱为之号脉后,开了“小柴胡汤”的药方,并叮嘱服用三副就可治愈。盛次仲相信朱肱的诊断,遵嘱服了药。可是,到了深夜,太守府来人找朱肱,说服药之后不仅没有见轻,反而腹部胀满全身不适,朱肱急忙赶去诊视。
朱肱问:“吃的药在哪里?”
药拿来了,朱肱一看,是“小柴胡散”。
朱肱所开这“小柴胡汤”,是张仲景的原方,如今已是很多人熟悉的名方,有药房就制成了“小柴胡散”。太守服下去的就是这“小柴胡散”。二者有什么不同吗?
朱肱当即告诉太守:汤剂和散剂,效用是不同的。古人煮清汁饮之,就叫汤,汤剂能通过经络快速取效。今人改为散,散剂药滞于膈上,所以胃部胀满病没有消。朱肱于是吩咐依方取药,并亲自煎药,让太守服了二剂,病就痊愈了。古籍上对此写的四字是:“是夕遂安。”
这是朱肱在张仲景故乡的往事,今已时过境迁。然而,官职被革去不足惜,钻研医学的志趣还是可以留下来的。朱肱隐居杭州的岁月,便潜心研读《黄帝内经》《难经》,深读《伤寒论》的时候,他看到医学到了张仲景这里,张仲景确定了辨证论治的法则,这是别开生面的啊!
但是,从张仲景之后到隋唐,都还缺乏对此进行系统研究的著作。一种补缺的愿望就在他隐居的岁月萌生了。大凡世间的创造,便是在那有欠缺而人间有需要的地方破土的吧。当然,还需要创造者真正的潜心,在凝心静息、心无旁骛中才可能萌生。倘若心中有浊世的喧嚣,有杂草漫漶,那有生命力的学问也是难以成长的。看来朱肱自号的“无求子”乃至“大隐翁”,对他是很有用的。数十年青灯黄卷刻苦攻读搏得的进士功名已经离他远去,如今怎样在江湖市井中无求、不惑呢?那里也有心灵的搏斗与抉择吧。他“考古验今,首尾二十一年”,在大观二年(1108年)著成《无求子伤寒百问》,刊印问世。到政和元年(1111年),他加以修改增补并更名,于是一部《南阳活人书》问世。“活人”是东汉时张仲景家乡邓州一带的民间词语,指治病能把人救活的医术。用这个书名,也可见张仲景及其故乡邓州在他心中的分量。
《南阳活人书》问世后,影响很大,其独到之处在哪里,为什么影响很大,后文再说。这里讲无求子的声名传到朝廷,查下来自然知道此人是朱肱。于是,朝廷“起肱为医学博士”,朱肱于政和四年被朝廷起用,任朝廷医药政令。
但是,政和五年,朱肱因与苏轼有诗文往来,被指控“坐书苏轼诗”,被贬到四川的达州(今四川达县)。第二年,朱肱又以朝奉郎提点洞霄宫,召还京师。
朱肱从四川返回时经过洪州(南昌府区域),带着自己写的《南阳活人书》去拜访洪州名医宋道方。宋道方以精湛的医术和严谨的学术闻名。两人见面后,朱肱没有想到,宋道方先生对他精心写出的《南阳活人书》,竟能指出数十处错误,这些错误宋道方先生均讲得有理有据。朱肱由此自省不足,史书说“肱惘然自失”。当日,朱肱拜别宋道方先生,离去。在路上,他已想好,眼下最重要的事,便是要修正这些错误。
政和八年(1118),朱肱重新校正了他的“缮本”,整理为十八卷本《重校证活人书》,并于当年在杭州大隐坊雕版印行。这部《重校证活人书》是朱肱生前亲自校正刊行的唯一医著。
朱肱这部《重校证活人书》还有一个重要贡献:书中绘制了六幅“人体经络图”,把用文字描述经脉循行的路线以图的形式展示。
以上所说这些,并不是朱肱最重要的成就。现在说一下现存宋刊本有《重校证活人书》、元刊本《增注类证活人书》《医方类聚》本、《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万历四十四年徐镕刻本等。南宋王作肃在《南阳活人书》基础上,又博取前代数十家著作要义,参合于各条之下,名曰《增释南阳活人书》。明朝万历年间,王肯堂等对《增释南阳活人书》加以校勘,收入《古今医统正脉全书》,书首题名为《增注无求子类证活人书》。这些都可见朱肱著作的后世影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