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风物志之家 故园 老地方

2021-06-29 11:23:48 作者:张书勇 来源:
分享到:

5

“鸡猫狗,算一口”,这句流传在邓州农村的俗谚,意思是说鸡猫狗在一个家庭里,也是被当做一口人来对待的,它反映了邓州人对于鸡猫狗的看重和昵爱程度。事实上,在邓州农村,除了鸡猫狗之外,农人们饲喂的畜禽还有牛马驴骡、猪狗羊和鸡鸭鹅等。

农人养狗是为了看家护院,养猫是为了捕鼠保粮,但狗和猫却是一对天敌,狗见了猫必会奋身扑出,而猫见了狗则必会落荒而逃;农人养猪养羊是为了发展副业,增加收入,但却终是分散饲喂,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农人养马、驴、骡是为了驾辕曳磨,驱赶役使,骡子虽然身大力不亏,但却由雄驴和雌马交配而生,是个不折不扣的混血儿,且自己不能生育,因此在乡间骂人时便有了“骡子×”的说法,就是说某人不顶用或不挡事的意思;至于猪狗羊和鸡鸭鹅之类,因有后文详记,此处便毋庸繁絮了。

那么,就从牛开始说起吧。

牛是人类最为忠实的伙伴,考古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牛便已被驯服,供人驱役,帮人耕作;《汉书·食货志》中已有“两牛三人”耕作模式的明确记载。数千年来,牛和人共历风雨,同度患难,已经成了密不可分的朋友。

邓州农人饲喂的耕牛在品类上属于全国五大良种黄牛之一的“南阳黄牛”,其特点是体躯雄壮剽悍,发力强劲持久,温驯善良,吃苦耐劳,主要用于挽车和耕播。我在《乡村,那道远逝的风景》(文章附后)一文中,已对牛做过了详尽的描述,然却总觉意犹未尽,言者十不及二三,故愿于此再做一些补述。

在大集体时代,一般每个生产队都要饲喂十数头、数十头耕牛;这些耕牛集中居住在队上专门腾出来的号称饲养室的房间里。饲喂、役使这些耕牛的多是四五十岁的老农人,被称为“牛板”,也被称为“掌鞭的”。“牛板”“掌鞭的”或是光棍,因为饲喂耕牛需要整夜整夜的住在饲养室里,需要一次一次的起床往牛槽内添草加料(马不吃夜草不肥,这句话同样适用于牛);或跟队长家有点牵连,因为每天黄昏从队上保管处领到作为牛饲料的炒豌豆时可以借机损公肥私,匀出一部分偷偷的带回家中自吃。

黄昏时分,暮霭缭绕的原野上,一头头耕牛曳着驮子,驮子上放着犁耙各类农具,分由四面八方的田头朝向村庄走去;它们总是走得不紧不慢,脖下的铃铛叮当叮当,响得极有节奏,驮子撑底的两页木板便在干硬的路面上滑出两道长长的泛着白光的印痕。牛们自己认得回家的路,不需引领驱赶,因此“牛板”或是“掌鞭的”大多担披夹袄,裸露着半扇铁黑色的脊梁,肩膀上搭着扎鞭,不远不近的跟在驮子后面。“牛板”“掌鞭的”走着走着,会突然猛的伸直脖颈吼唱一声,然后侧歪身子,手持鞭杆,抡圆胳臂将鞭梢狠命甩出;“噼——啪”,夜幕中一道带着哨音的清脆响亮的鞭声炸起,就如春节时候燃放的爆竹一般,顺风直可传扬数里来远……

每年的初夏到秋末,草青且肥美,叶嫩而汁多,正是耕牛催膘的大好时机。那些七八岁十来岁、尚不能当整劳力使用的半大孩童们便须在饭余课后,由父母督促着,见缝插针的去往地畔田角甚至荒郊旷野割草了,一张镰刀、一只箩筐就是他们的劳动工具。傍黑时分,队长和记工员就在村头树下站着,树杈间挂着一盏光亮荧荧的马灯;孩童们赤脚跳进水坑,将割回的青草淘净控干,送到队长和记工员面前,由人过秤称了,然后请记工员将姓名、斤两及折合出来的工分写在记工本上,再然后将青草送至饲养室,由“牛板”“掌鞭的”们用铡刀铡碎了喂牛。那写在记工本上的工分,便是收获季节每家每户分粮分款的依据,因此在当年曾有“工分工分,社员的命根”之说。孩童们交完青草,扛着箩筐镰刀走在回家的路上,虽然汗水淋淋,虽然饥肠辘辘,但想到毕竟为家庭挣得了工分,为父母分担了重压,心里别提有多高兴了……

当然,也有那么几个贪玩的孩童,看看脱离了父母的视野,看看割了有少半箩筐,就开始打起歪主意来:每人将自己割到的青草匀出一把,摆放地上,然后大家并列站作一排,玩起了“抛镰刀”的游戏。镰刀抛出去后,如果刃尖仰面朝天,则为赢家,可将地上的青草部分收归己有;如果刃尖横贴地面,则为不输不赢;如果刃尖吃进地里,则为输家,须将自己的青草送予赢家。孩童们常常玩得不亦乐乎,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任务,等到夕阳西下暮色将沉,这才想起箩筐半满而未满,想起父母严厉的脸色,想起上次屁股和鞋底亲密接触所造成的疼痛尚未退去,于是赶紧寻找一块丰茂草地,蹲身下去,挥动镰刀紧割起来,唰,唰,唰……

1980年,邓州广大农村开始推行以家庭为主要承包单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社队两级干部成立工作组,包村包队,按照人头数将集体耕地以合同形式承包到户,耕畜农具也作价卖给农民使用;农户的农业收入除国家征购和集体提留外,全部归己。土地承包给单独的农户,大大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干劲,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同时也出现了一个重大难题,那就是耕畜的严重缺乏。那年头,耕畜主要是指黄牛,而市价高昂的黄牛并不是单打独斗的农户所能购买饲喂得起的,于是在邓州大地上,就出现了“搿犋”和“帮牛腿”的现象。

“搿犋”,就是两户农家的耕牛都比较幼弱,甚至还是初生的牛犊,不能单独拉起一张犁或耙,于是经过协商,让两头较小的耕牛合作拉一张犁或耙;这样两头牛都不必使出最大的力气,也都不会因为劳累过度影响到以后的生长发育。“搿犋”看似是一种比较公平合理的合作方式,但在实际耕播时候,却须得掌握犁或耙的农人抱着公平之心,因为只要稍稍使点巧处,便可让一头牛出力较小,而另一头牛出力较大;正因如此,“搿犋”常常在较为亲近又相互信任的亲戚或是朋友间进行。⑬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