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蕴玉,女,河南邓州人,今年102岁。她18岁参加中国共产党,19岁就担起县委一把手的重担,投身创建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和八年抗日战争,先后任昔阳、左权县委书记,把青春献给了太行山人民。新中国成立之初进京任北京市妇联副主任,34岁调任全国妇联,任常驻国际民主妇联书记处书记、副主席,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成为建国初期中国妇女运动的领导者之一。“文革”后复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为促进中国与世界教育科技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退出领导岗位后,又担任教育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继续发挥着余热。她是我市唯一健在、年岁最长、党龄最长、贡献最大的老一辈革命家。
旧制度的叛逆者。杨蕴玉1919年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她骨子里向往人身自由,追求社会正义。17岁就写出了《论女子无才便是德》和《论三从四德》的作文,抨击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束缚。就在那一年,为了反抗包办婚姻,毅然离开舒适的家庭到开封求学,一年后又因家庭逼婚,只身奔赴太原,参加了“牺盟会”军政训练班,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以后几十年的生涯中,她坚持不懈地为中国乃至世界妇女谋解放、谋平等、谋权益、谋尊严,成为独立女性的代表人物。
信仰坚定的革命者。杨蕴玉志存高远,自幼就立志报国。十二三岁的小小年纪,读《岳飞传》读到岳飞被害时,恨死了卖国贼,气得把书摔在地上,趴在桌子上痛哭。“9.18”事变后,随学生上街游行,因个子小,便站在凳子上,手持小红旗,哭诉日本暴行。17岁在开封女师读书时就参加了“民先”(即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族解放先锋队”),因参加抗日救亡活动而被学校开除。18岁那年,终于找到了共产党。自此,跟着党奋斗了八十多年。
漫长的岁月里,她对党的信仰从未动摇,党指向哪里就奔向哪里,党叫干啥就干啥。曾从县委书记之职调到县妇女部长的岗位,她无怨无悔。曾以六个孩子的妈妈之身,两次出任驻国际民主妇联书记处书记长达四年之久,她义无反顾。就是在“文革”中下放“五七”干校劳动,她也当作为社会主义添砖增瓦的机会。直到晚年,她的信仰愈加坚定:“夕阳迟早是要落山的,但它的颜色始终是红的。”她一生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
拼命三郎式的实干家。她常说:“共产党人干事,就要雷厉风行。”她的一生,可谓风风火火的一生。1938年初,任晋东南牺盟会锄奸部长时,面对日军侵略、形势混乱的局面,她快刀斩乱麻,果断处决了一批甘心事敌的汉奸,大长抗日志气,老百姓称赞她比男人还厉害。在左权县抗日战争的7年里,她冒着硝烟炮火,踏遍了左权县的山山水水,历经了抗日战争的腥风血雨,与左权人民生死与共。1940年百团大战刚结束,敌人疯狂报复的秋季大“扫荡”,形势非常严峻,而当时的左权县委领导班子成员只有她一人在岗,而且刚生孩子七天。她咬着牙拖着虚弱的身体,翻山越岭安排反“扫荡”工作,群众无不为之动容。
新中国成立之初,30岁的杨蕴玉担任北京市封闭妓院的副总指挥,女扮男装,实地调查掌握第一手资料,并参与组织指挥,一夜之间封闭224家妓院。后又主持北京妇女教养院工作,硬是把一千多名妓女由“鬼”变成人,使她们从黑暗走向了光明。1963年在莫斯科世界妇女大会上,她与国际民主妇联少数领导人的错误路线和主张进行坚决斗争,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骨气,受到毛主席的亲切接见和赞扬。
优良作风的践行者。杨蕴玉常说“自己是甘心情愿为党和人民做了一辈子杂工”。她一生不论干什么工作都践行自己的诺言:“一丝不苟,认真负责,落实到底。”自己能办的事绝不让人代劳,今天能办的事绝不推到明天。不但年轻时是这样,而且进入老年后仍然持之以恒。
不忘初心的共产党员。她一生克己奉公,清正廉洁,从未向组织提出过任何个人要求。在革命和家庭关系处理上,始终是舍小家顾大家。她常说:“人家的孩子是养大的,我家的孩子是扔大的。”为了革命,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托人奶养,太行山至今还流传着杨蕴玉“三个孩子和五个奶娘的故事。”几十年中,一家人散多聚少。她风趣地说:“我年轻时是孩子找不到妈妈,现在老了是妈妈找不到孩子。”她对孩子们的要求到了几近严苛的程度,无论男女,从小就穿着带补丁的衣服。以至于儿子泽涛高中毕业当工人发了新服装,也要缝上两块补丁,说这样穿着结实。她教育孩子们要自食其力,别想沾父母一点光。她的六个孩子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就业,至今仍有四个孩子因为工作,没有回到母亲身边。
这就是杨蕴玉,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她一生行事低调,从不让人称呼她的职务,在太行山,人们亲切地称她“大杨”,而且从青年叫到老年,从农村叫到城市,从太行山叫到北京,从全国妇联叫到教育部。老百姓叫她“大杨”,战友叫她“大杨”,周恩来总理也叫她“大杨”。“大杨”这个名字,已不单单是因为她姓杨,而是对她平凡而伟大风风火火人格魅力的高度概括。
她是邓州骄子,她是太行风骨,她是全国人民的“大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