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虫”体欠安,小病大养,禁闭俩月。有道是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本不抽烟,医嘱拒酒,闭门谢客,绝了应酬,剩下的只有读书。没有了往日酒后归来的搅扰麻烦,老婆孩子双手合十,念诵阿弥陀佛。
期间,重点是读与重读名著,间或浏览身边朋友圈子里的书。因为看见《今日邓州》连载《邓州风物志之家 故园 老地方》,便觉得一期期追读报纸不过瘾,就找来了原著。浏览时,大吃一惊,重读后不说不行。于是,写下了《穰原民生台账》这个题目。
台账对邓州的意义
所谓“民生”者,涵盖的内容,包含了民众在这片土地上生存的所有内容。纵观全书内容分门别类总分详细,思忖里,台账一词跳出来,颇感贴切,再没有其他字眼更能精准表达我认知的此书的意义。《邓州风物志之家 故园 老地方》,论其详尽,堪称“百度”,穰原民生,应有尽有;论其类别,分门别类,花鸟虫鱼,衣食住行,包罗万象。邓州市从此有了一份独具特色的民生台账。
台账1:水树畜禽。此书用对比手法说水,让人过目难忘。听说西北某些地方,人一生只洗三次澡,出生一次,结婚一次,去世一次。我们邓州呢,纵横错杂29条河,水量充沛,河水四溢。用儿歌说树是这样的,“吃桑葚黑屁股,我上山上打耳吼,耳吼回来了,屁股洗白了。”你想忘都忘不了……
台账2:春种秋收。邓州种啥庄稼?该书如此综述:“东豆南棉花,西烟北芝麻”。十个字,一张图,一幅画。然后铺开台账,从肥料到种子,种、管、收、售一路走来笔笔在录。
台账3:衣食住行。衣之在先是人类之所以高级的根本所在。于是书中有童谣“月姥姥,黄巴巴,爹织布,妈纺花……”有衣服,没饭吃咋行,又道是“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
台账4:婚丧嫁娶。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个说不完的话题。这个话题是五岭逶迤婚姻事儿,红光日头下白雨……你说多美丽就多美丽,你说多复杂就多复杂。
台账5:生老病死……
看看作家张书勇先生的原著,耐住性子,你肯定会有一次废寝忘食。作为工具书它堪称邓州民生的“百科全书”。查农事,稻麦黍稷,犁耧锄耙;查花木,桃李椿楸,夏花秋实;查吃住,阁楼草舍,荤素蒸煮……你只需要走进书里,便知道了该书对穰原之地的意义。
台账对作者的价值
作者在穰邓大地上全景式照排了民生全貌,远眺,如同超高清挂图,一目了然;中视,可辨穰原民生骨骼凹凸,可视邓地血脉纵横;近观,可闻五脏六腑跳动,可见毛发细胞如何斜竖。
于是,凭借着这个广阔如海洋,精细若丝帛,品种赛仓储的台账,作家从此有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家当。让作家成为一个徜徉在文学海洋里的航海家,成为纵横在文学战争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总司令。遇河,有储备林木造桥;逢山,有大斧利凿开道。要兵将,有千军万马;要筹粮,有无尽草料。于是他的散文随笔如同小舟海上摇曳,影视长篇如同航母长风破浪。记下了这个台账,穰原的山水农林花鸟虫鱼,但凡作家运笔所到之处,无不左右逢源,纵横捭阖,肆意挥洒,那种富豪做派,何其潇洒,那种将军气魄,何其威武。台账对作家本人的价值之大,无法估量。
台账对读者的作用
试将读者分类。老一代读者,在这部台账里,找到了丢失的账单,看到了屋后那棵枣树,南坡那座没有坟头的祖茔……中年人看到了曾经磨破双手的镢头锄头和镰刀把,还有那辆拉车(推车、板车),石磨,挂在老家牛屋里那落满灰尘的犁耙……养禽人找到了鸡鸭;农研人翻出了麦种;植树者找到了椿楸;老师找齐了涉农教材;学生看到了自己没有见过的石磨石磙和两头穿梭的织布机……
我,读到了一种醒悟,原来,作家张书勇做了如此深入细致地调研,如此入木三分地钻研,如此条分缕析地深究苦研啊!
于是,我觉得我有必要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分享给我的众多同志,自己是不是也该有自己的一本台账,如果不能有自己的,那能不能把张书勇先生的复制一份放入自己的工具书里以备不时之需?我是做不到拥有自己的台账了。记得有个大户人家的后人叫孔乙己的说过“读书人窃书不算偷。”那我就把《邓州风物志之家 故园 老地方》窃为己有吧。
这是我看到的该书的意义、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