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寨故址说耕读

2021-07-27 16:33:51 作者:王林森 来源:
分享到:

“惟耕田可以不求人,惟读书可以使人敬。”这是原居赵集镇三官庙村“圈寨”人家的家训,也是邓州穰原耕读文化的精神内核。

邓州穰原沃土上聚族而居、精耕细作的先辈们创造的农耕文明,不但为我们带来了稳定的收获和财富,造就了相对富裕而安逸的定居生活,还进一步衍生出高雅的精神文明。这种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融合产生了以耕读为荣、耕读传家的耕读文化。

赵集镇三官庙村本无平原村寨传统意义上的寨墙、寨河,而居住在村西北部的王姓人家,在过去却被称为“寨上的”,究其原因是在旧社会为了防御匪盗建有圈寨的缘故。

王姓自明末迁邓后,世代居住于三官庙,曾先后建有村南、村北两座圈寨,村南圈寨废弃时代久远,故址上无人居住,现为王家种植的一片树林,村北的圈寨在解放后拆毁。所谓的圈寨,就是在建房时,有计划地将住宅盖成一个四边形。王家的圈寨旧址由九家建成,大概三亩大小,圈寨有东、南两个门洞,东门洞的门后还曾放有一尊防范土匪用的柳木土炮。

“读而废耕,饥寒交至;耕而废读,礼仪遂亡”,王家一族在三官庙数百年的繁衍生息过程中,富贵也好,贫穷也罢,代代共守“耕读传家”的家训,实质是农耕文明中耕读文化表现形式的一个代表。

明代诗人钱秉镫的《田园杂诗》说“日入开我卷,日出把我锄”、王象 《言志》说“西塾课儿孙,东皋艺黍稷”,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也有如果只读书,不了解农业,不参加农业劳动“治官则不了,营家则不办”之说,通过农业劳动来体味人生,才能当好家,作好官。“教子孙两行正路,惟读惟耕”“以致富,读可荣身耕”“以养身,读以明道”,耕读文化是邓州传统村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可见书卷、田地,曾是先辈们的奋斗目标。耕读精神和耕读文化融入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在更高的层面上影响到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程。耕读是“耕”与“读”在精神上的高度结合,在这种“子孙相约事耕耘”的生活方式中,形成了邓州人践行忠孝仁义、坚守读书人气节、报国入世等人生抱负,体现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

当前我们讲乡村振兴,其实质是乡风文明的整体复兴,而乡风文明的源泉在耕读文化。邓州人以耕养读,以读馈耕,承载并完成了一个个家庭、家族基因的延续,为社会创造了充足健康的物质基础,保障了本土文化的世代传承。

留得下文化、留得下家风,也就留下了耕读传家的文脉,留下了乡风文明。如何让耕读之魂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永恒的社会价值?毋庸置疑,耕读文化是人类文明的源泉。饮水思源,现在应该是到了全社会回报乡村振兴的新时代,在乡村振兴中创建耕读文化园、耕读科技馆、耕读博物馆、耕读基地、耕读农家、耕读民宿、耕读学校、耕读酒店、耕读驿站……让城市人、乡下人学在耕读、游在耕读、创业在耕读、养老在耕读,从耕读中来,到耕读中去,形成城市人与乡村人和谐相处、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城市文明与乡村文明深度融合。通过耕读文化形成乡村文明,演变融汇入城市文明、中华文明,辉煌人类文明。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邓州会形成一个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现代化新农村。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