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提起这首脍炙人口的“鸿词”《浣溪沙》的作者晏殊,恐怕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自幼聪慧,被誉为“神童”,十四岁时即受朝廷赏识。此后,逐步升迁,最终在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三月,官拜集贤殿大学士、同平章事兼枢密使,正式成为宰相。
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在普通人眼中,生活应该天天山珍海味,其实不然。
晏殊虽贵为宰相,却极其节俭。一日三餐,餐桌上雷打不动只摆着几样东西:半张油煎麦饼,一碗清汤,几头葱蒜,除此以外,再无它物。“油煎麦饼”是家乡的一道普通吃食,从小到大,一直是他的最爱,即使做了大官,口味仍然不改。也许习惯使然吧,就连评价诗词优劣,晏殊也以是否节俭来衡量。一次,和几位同僚论唐代诗人韦应物的《寄全椒山中道士》,同僚们并不觉得韦的这首诗有什么妙绝之处,惟有他指着“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的诗句,迭声道:“写得好哇!惜字如金,清新自然,超凡脱俗,一点脂粉油腻味也没有。”
尽管节俭,可最喜交友,晏殊几乎每天都要邀请朋友至家做客。不过,不管谁来,节俭原则始终如一。在他的客厅里,经常摆放着一张张空桌,桌上放着一只只空杯,客人来了,每人领一张桌和杯。斟上酒后,才慢慢上菜。菜不是什么美味佳肴,是极普通的菜肴,外加几个果品。开始饮酒时,晏殊则命人唱歌跳舞弹琴奏乐助兴,看饮得差不多了,即令歌舞声乐停下,然后对在座者道:“歌乐完毕,该我们献艺了。”说着,率先提笔赋诗,接着由在座者一一登场。起初,大家还对晏殊的招待尚有微词,可一看这阵势,颇有当年王義之“兰亭集会”之风,于是再也顾不上嚼舌,倒交口称赞“前辈士人风流倜傥者,没有一个可与晏公相比的。”
工作中,晏殊同样节俭有加。公务往来,他经常会收到公文和书信。这些公文和书信,除了文字之外,都有许多边角废料。边角废料在常人眼中等同“垃圾”,到了晏殊这儿,则全成了“宝贝”。每每看完公文和书信,他总要小心翼翼把封皮、天头、地角和边条裁下来,一遍一遍抚平皱纹和折痕,等真正平整如砥了,始珍存起来,需要写诗、填词和打草稿时,再一片一片取来用。甚至宋真宗向他咨询意见时,他也用这些小纸条回信。
更难能可贵的是,除了自己带头节俭,晏殊还勉励亲人戒奢。晏殊有一个亲哥哥,名叫晏融,曾在真宗朝为官。晏殊当上宰相后的那年生日,晏融夫妇特意寄了许多礼物相祝,晏殊一见,不但原封不动地给退了回去,而且随寄了一封信,在信中,他这样说:“……哥嫂寄来这么多礼物,弟心十分不安……弟虽然当了丞相,但这是朝廷的重托……为官不可营私,守官必须廉洁。弟家中两三天才吃一次猪肉,如果买了鱼或别的什么荤腥,猪肉就不买,而买其它肉食的钱也绝不超过买猪肉的钱……想我们弟兄并没有为国家立下什么大功业,没有做多少惠民事,日日则坐享百姓膏血,纵使不招祸也应愧疚。”晏殊的真诚和自律彻底感动了晏融夫妇,他们非但没有责怪自己的这位亲弟弟,反而学着他的样子节俭起来。
富弼是晏殊的女婿,为了使自己的这位贤婿“成器”,他可没有少“敲打”。无论书信往来,还是见面,说不上两三句话,他都会谆谆告诫富弼克勤克俭,受其影响,为官一生,富弼也一直大兴俭朴之风。别的不说,平日里写东西,一张三寸长、三寸宽的纸条,他也要写上六七百个蝇头小楷,直到写不下了,才不舍地搁笔。
“俭生廉,廉生威”,在当时及以后的宋廷,晏殊享有崇高声望。至和二年正月二十八日(1055年2月27日),晏殊病逝,宋仁宗不但亲往吊唁,而且钦赐谥号“元献”,赠官司空兼侍中。元丰年间,宋神宗命曾巩修史,当写到《晏殊传》时,曾巩称誉他“虽少富贵,奉养若寒士”。统观晏殊的一生,此话,的确没有一点夸大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