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州市赵集镇雄居伏牛山之灵山和五垛山余脉结合部,位于邓州市西北25公里处,是邓州、镇平、内乡三县(市)的黄金三角地带,西部湍河环绕,中部半坡水库烟波浩渺,东部严陵河穿境而过,总面积126平方公里,2016年被国务院命名为全国重点发展集镇,赵集镇可谓是一个古老又充满活力的集镇。
说她古老,早在远古时代,赵集镇境内的湍河、严陵河两岸的高地上,已有人居住。帝舜不愿接受尧的禅让,曾在这里隐居,他漫游历山时结识的几个朋友雄陶、方回、续牙、伯阳、秦不虚、灵甫曾到邓墟和舜相聚,在今邓州赵集镇朱岗王一带,民国时期还叫舜友乡,村西有一个大土丘,高4丈,方圆三四华里,人称“七友墟”。丘下有一石碑,碑上有诗文:“迟日暖暖度前除,直到仲和二月初。草透堤岸黄上柳,风光逗留七友墟。”该诗佐证了雄陶等七人确曾来此相聚。舜和六位朋友吟诗作唱,砥砺德才品行,其乐融融,直到舜受禅接替了天子之位后,这七个人才与他分手离别。
“古中国、德孝乡,东校老师教育我,争做美德少年郎”,这是在赵集一初中的梦想课中,学生们排演情景剧《美德少年》的一幕,该校音乐老师赵曼根据学生的真人真事改编了这一情景剧,教育孩子理解在外打工的父母、替爸爸妈妈关爱爷爷奶奶,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舜友的德才品行,就这样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赵集人,是这里民风淳朴,文化底蕴丰厚。不说历代名士辈出,单说至今的赵集镇教育,已成邓北教育的奇迹,基础教育成绩斐然,历年中考成绩名列全市前茅,职业教育如火如荼,每年农村青年学习校油泵技术人数多达600余人次,就连日益先进的电喷油泵,青年们也学习得如鱼得水。仅赵集镇穆王村一个村从事校油泵人员就高达1450人,校验台总数635台,遍布全国各个省市以及周边的缅甸等国家,被誉为南阳校油泵第一村。
无独有偶,中国文联文艺志愿服务团到邓州市赵集镇冀寨村湍河渡槽慰问演出,众多知名表演艺术家、歌唱家联袂为当地群众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建设者,送上了一场“我的中国梦”的文艺盛宴。他们或挥毫泼墨,或载歌载舞,让观众内心荡漾着融融暖意。如今,当你走过湍河渡槽,一睹它的芳容,一定会被她惊愕。湍河渡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U型输水渡槽,其内空尺寸、单跨跨度和最大输水流量均属世界首例;湍河渡槽造槽机气势恢宏,极具观赏价值,是工程形象的重要景观标志。
说到湍河渡槽,她是南水北调工程一个缩影,这种精神更要归属“引丹精神”。为了陶岔工程,赵集人有的夫妻并肩,有的兄弟同行,有的祖孙三代一起奋战引丹一线,他们中间,有人致残,有的民工血肉之躯永远埋藏在渠首两岸……赵集人民不仅参与修建了陶岔渠首,近几年又接纳了西岭村数百库区移民。面对责任勇于担当、面对困难永不停歇,“担当精神”早已融入赵集人的血脉之中,更融入于农村各项工作的方方面面。
走进赵集镇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不断向前延伸,一片片茂密成荫的林网郁郁葱葱,平整肥沃的农田,纵横交织的沟渠……处处洋溢着现代农业的新气息。以前,赵集镇大部分耕地质量属于中等水平,八十年代小麦亩产一百多斤,赵集人克服一切困难,在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帮助下,连续四年通过改良土壤、良种良法配套,全产业链提升小麦生产能,努力把低产田改造成高产田。2021年6月2日,央视《新闻联播》报道了赵集镇的麦收情况,今年小麦长势好,麦粒比较饱满,亩产达到了1053.8斤,比前三年的平均产量增产了10%以上,实现了17连增。
在赵集镇,精神和道德的力量不断迸发活力,薪火传承。正是基于这厚重的历史、浓郁的文化、担当的精神,赵集镇广袤的大地上,才呈现出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心向善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