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公渠随想

2019-11-04 15:52:06 作者:房继华 来源:邓州网
分享到:

  一抹晨曦刚从天边露出,漫步在薄雾笼罩的潘公渠边,呼一口清新略有丝丝甜味的空气,顿感心旷神怡,精神为之一振;眺望不远处隐藏在迷蒙中的古老土山,那葱绿的山在缥缈的晨曦中忽隐忽现,似一块墨玉,更增加它的无限神秘感。

  土山北边的一条碧玉带绕着土山,这是有名的潘公渠。这山这水,千百年来它无声地滋润着老百姓,在这方土地上繁衍生长。看着状若游龙的土山,看着那似少女般曼妙的淙淙向东的流水,怎不使人浮想联翩?

  潘公渠,它得名于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时任邓州知州广东省高要县人潘庭楠,为改造当地农业生产面貌,发动民工开挖长三十华里的排水渠道,解决土山(今房山)左边一片低洼之地的水害。水害变水利,故当地居民呼之为潘公渠。

  潘公渠位于今腰店镇大房营村北,引水向东直入新野县境内两河口汇入七里河、白河(七里河、白河故称两河口,在今新野县小五村东边),俗谓“焦渠”或“大洪渠”。由于上游燕店及州城附近地势较高,而土山之左是一片低洼之地。每年夏秋之季,阴雨连绵,潦溢汇聚于此,墙倒屋塌,人畜伤亡。老百姓流离失所,故而引起上下游老百姓因此发生打斗群殴、死伤致残者众多,上下游村民因此世代为仇。下游村民由三老四少出面,爬官跪府上诉至邓州衙门,恳求官府解决问题。明嘉靖四十二年,邓州知州下发告示,抽调民工,开挖一条泄洪渠道,只求彻底解决当地村民的心头大患。据老辈人讲,为不违农时,是年秋末趁农闲开工,历数月而渠成。从此下游的水患得以解决。

  此渠功成时,邓州知州潘庭楠按捺不住心头之喜,乃挥毫写下《疏土山洼水疏》一文纪念此盛事。

  其文曰:“邓境东南土山地势低洼下,遇潦溢皆归焉。故有渠道三十里引水直达两河口。岁久壅夷豪石侵据,以是水无所於泄,积浸洄波百顷浩溺。昔时耒耜之区为鱼鳖蒿莱者几二十年矣!余访民瘼至土山得渠道兴废之迹,复其侵据鉴其壅夷。嘱同寅吕君专董之。未几遂告我成事。”

  “视渠广深,视流安顺,视田无菑,视麦有秋,氓病即苏,官心既慰,嗟嗟!未损远害,宁兴利损益趋时,远兴存人!爰记。斯后窃来哲,俾康民于有求!”(此文录自明嘉靖《邓州志》)

  五百年前的潘公渠,在历史的长河中,由于时代变迁,疏于清理,水道渐淤,泄水不畅。一到雨季,下游仍水患频发,村民生命财产受到巨大伤害,造成民不聊生,多次发生村民为此打斗群殴。记得20世纪五十年代,由于大雨经月,下游水灾严重,又引起上游与下游村民数百千人打架斗殴,并出现伤亡。当时乡政府无力解决,只好上告邓县县政府,要求县政府出面解决,方告大安。近年来在党中央关于建设美丽乡村的号召下,政府对潘公渠进行史无前例的整修,彻底清淤,对两岸进行硬化处理,确保水道畅通,使千百年的水患变为利民利农的大快人心的好事,为人民的安居乐业提供有力的保障。

  站在渠堤向南眺望土山,薄雾仍笼罩着看不清庐山真面目,像一位没有掀开面纱的美女,在晨雾中静静地看着山脚下潘公渠水淙淙地奔向东方,带着欢乐,带着世世代代村民的美好梦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