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爬行》自序——生命与时间的对话

2022-11-15 15:21:08 作者:李玉环 来源:
分享到:

小说《爬行》,是一部反映基层教师,尤其是八九十年代毕业的中师生,在平凡岗位上过着清贫生活,默默无闻,艰难爬行一生的故事。故事紧贴现实,感人肺腑,情节跌宕起伏,催人泪下。

小说以“女教师的自杀”开篇,觉得挺顺手的,人物和情节都自然跟上了。没想到后来写到三分之一时,我突然吓到了自己,太现实了吧!想改变情节方向,就不想动笔了。

正在犹豫期间,突患癌症。那天我拖着沉重的步子平静地走出医院的大门,竟然没有流一滴眼泪。顿感满世界发灰,仿佛一下子跌入没有井盖的井里。问苍天,祈大地,终无处可逃。

这部已经写了15万字的小说被迫中止,几乎是想放弃。生活一旦被打乱,很难回到最初的节奏。

患病期间,我痛苦,焦虑,不安。想着一路的不易,活着的意义,以及活着的理由。短暂的人生,使我不得不重新规划自己的下半生。能不能活久远,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样活。

几个月痛苦而漫长的治疗期,让我感觉日子像在推磨,像在爬行。我突然想起来那部搁置了半年之久的小说《爬行》。重新创作的愿望再一次被激起。小说中那些人物似乎都在期盼着我,有种声音在响起:“别丢下我们!”

于是,治疗期间空闲时码字,分散注意力,来缓解疾病给我带来的压力。有事做就有生命活力,因循懒惰就是坐等死亡,就是失神颓丧。一个人只是呆呆地空想自己的病能否治好,是没有用的。

两年多来,我一共住院二十多次。每次在病房里,当其他人都在抹眼泪,悲伤忧虑的时候,我把眼泪咽在肚里,咀嚼后变成了有情感活力的文字。日子就这样在病床上用文字打发走了。最后成就了40多万字的《爬行》。

我之所以有如此想写的冲动。源于许多一线教师觉得每天都像困在牢笼里一样,被套上了笼套,周而复始地拉磨,画地为牢般地生活,终其一生无法挣脱。沉重,压抑,怀才不遇,多种情绪长期交织着,如果不能好好为自己调整思路,说想说的话,可能会更加憋闷,会叠加更多的情绪,拖垮自身。

我生病后意识到,所有的事情都会以闻所未闻的速度遗忘,而写作是一种抗击遗忘的方法。人终究都会死去。时间会被文字或图画挽留下来,作为我活着生存过的证据。对抗遗忘,挽留时间式的写作,也许就是写这部小说的初衷。写字是我的生命与时间较量的手段,这部小说是我的身体与病魔斗争的产物。

无人能继续把控,死亡是几秒钟的事。悲剧会是定性,对于一个想写点什么而不敢去写,能写而没有来得及写,或者懒得去写的人来说,找不到一个准确的词汇去概括个体生命意义,激励自己活下去,相反自暴自弃等死的做法,显然有点没出息,窝囊憋屈。瞬间觉得,一个教龄三十年的语文教师,一个文字爱好者,思维的困顿,词汇的贫乏,语言的无能无用更是悲剧。

自己如今为工作为生活,废了身体,这现实不堪一击。治疗休养这一段时间偏偏是我最放松,最没有压力的时候,写作最轻松的时候。有时候觉得自己像坠入山崖的小鹿,很孤独。当我认为自己有这个能力用文字驾驭,用思想架构的时候,我就不那么孤独茫然了。

我左右不了身体,但能左右我的思想。我佩服我自己的胆量,更佩服自己的毅力。都源于自己内心的蹊径开劈:下半生我不需要活成别人想看到的样子,而是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也许这本书,是我体面而又坚强活下去的理由。有我的隐忍,苦闷,也有宣泄,释放,以及对生命的思考。

文学给了一个避风港,可以写出这种体验,写出与人无法直接交流,也不敢说出的东西。把沉寂已久的话囊子打开,织成文字网分享记忆,刻出一群人经历的时代痕迹,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小说可以让我们看到事件背后的悲欢和隐忍,看到事件中人物的命运以及内心的隐秘,看到一个时代的真面目。我相信这样广泛的叙述与思考会产生时代意义。

生命是一本不忍卒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几番沉浮,摸爬滚打后,搜肠刮肚,极想用一句话概括我这段时期的状态,时常欲言难措辞,欲辨而非其人。

孤独成就了这部作品,文字赐给了我良药,码字缓解了病痛。想抱抱自己,我甚至编好了给自己的慰语:长久构思过,时间又允许着,即便病情缠身,不向生命妥协,用朴实的语言写成的彻彻底底。以生命谱写,以极大的动力,和体力消耗,揭示经历的痛楚,描述着群体的隐忍,排挤、渴望,心痛折磨,无法对抗判断是非,同时展示毅力和对抗力的惊人。

工作是为了继续活着,更好地活着。活着是为了活着,不为其他。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