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近河南孟楼镇、隶属老河口市的李河村存有一匾,“青云直上”四个行楷字,洒脱灵动、美观大方。读其题跋,知是咸丰七年(公元1857年)五月,黄通里考中了秀才,黄氏家族为其家送的贺匾。黄氏邀请“特授河南南镇邓新营分防孟家楼千总蓝翎即补守备”陈光文题写匾额。陈光文有即补守备的身份,是正五品的武官,从黄氏请其题匾来看,当是一个文武兼备的将才。陈光文供职的邓新营,则是邓州历史上最早的地方驻军的名称。
邓州自古为军事要地,有三省雄关之誉,历代兵家都设有军事机构。然有常规地方驻军却始于邓新营。此前虽有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驻今穰东街东南十里许的“前千户”,和洪武六年的邓州“守御前所”,但都是隶属于南阳卫的营兵分驻兵马。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设立的邓新营方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邓州地方驻军。
清代巡抚掌本省军政、民政、吏治、刑狱、关税、漕政等事务。河南巡抚兼提督节制三镇、统辖抚标二营、兼辖开封营共三镇三营兵马。其中的南汝镇镇守驻南阳府,标下左、右二营管辖邓新营、汝宁营、归德营、襄城营、陈州营共五营兵马。
邓新营初置守备一员驻邓州,千总一员分防新野,把总一员在邓州城内,额设马、步兵丁四百名。邓新营除马步兵丁外,在州城内兵营中还设外委营书及各弁、养廉公费(额员)。有外委二员、马步兵十四名、弓箭守兵十二名、鸟枪守兵四十一名,把总养廉马兵一名、守兵三名,外委养廉马兵、守兵各一名,公费守粮五名。外委为清代武官名,有外委千总、外委把总、额外外委之分,分别为正八品、正九品、从九品武官。这里的养廉马步兵额与公费守粮额为清代军官享有的合法空饷之雅称。
邓州境内共设置墩台、营房二十一处,即构林关、魏家集、梁庄、韦集(今属淅川县)、桑庄、白牛铺、穰东镇、半店、武家店(今故事桥)、张村、十林、汲滩镇、古村集、桐柏店(今都司镇)、刘集、夏庄(今刘集镇赵集村)、厚坡集(今属淅川县)、大王集、林家店(今林扒镇街)、赵集、罗庄等。每处有营房八间,有守兵三名,共守兵六十名,梁庄、韦集、半店、武家店、十林、古村、赵集等每处琮各有马兵二名,共十四名外,其余马、步兵丁一百二十一名驻在城内。嘉庆七年(公元1797年),守备之上增游击一员,添马兵八十一名,步兵四百名。于是守备分防新野、邓州。
清乾隆十七年至二十年(公元1752年至1755年)江南泰兴拔贡蒋光祖任邓州知州,在陪同河南巡抚张大参巡视邓新营军务时作有五律二首,一曰《随巡宪张大参查边境住孟家楼》:“巡边随大吏,副乘即偕游。荆豫西南界,阴晴信宿留。器声野外远,尘迹梦中浮。更喜尨无吠,丰年乐有秋。”一曰《早发魏家集赴古村口占》:“路井乘朝发,迤逦赴古村。迷离烟树匝,层叠阜岗谷。吞雨足郊原,润风清民俗。敦联翩欢迎,迓剧古心存。”
诗中的“信宿留”是指连续住了两夜。二品省抚大员在孟家楼能够留宿两夜,最少是在此地巡查了一整天,由此可见孟家楼在邓新营防务体系中地位十分重要,所以派能文能武的正五品武官陈光文带兵驻守于此,也是战防之必需了。光绪末又改游击为都司,改“邓新营”为城防营,而所辖地域仍是邓州和新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