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童年麦收时

2021-07-02 14:50:47 作者:薛海霞 来源:
分享到:

五月的邓州大地,金黄的麦田翻滚着丰收的波浪,田野里,收割机轰轰作响,饱满的麦粒哗哗流向车厢,忙碌的农民在田间穿梭,脸上绽放着丰收的喜悦,这情景让我想起小时候所经历的麦收。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刚刚推行,那时我还尚小,家里种了八亩地的小麦,只有父亲和母亲两个劳动力,我们姐弟四人少不了要在地里帮忙。麦收的时候,农村的学校是不上学的,专门让学生回家帮家长收麦子。那时农村的老师大多是民办教师,种有麦子,等待收割。

麦收时,要抢晴朗的天气,抓紧时间把麦子收回。每天天还没亮,凌晨四点的样子,父母就会起床,母亲做好简单的早饭,通常是打上几个荷包蛋(鸡蛋都是攒了好久,专门为麦收准备的),父亲则会哗啦哗啦地磨镰刀,全家要磨上六把镰刀,最小的弟弟当时只有六岁,父亲也要给他一把。到了麦田里,父亲简单地给我们分了工,弟弟兴冲冲的样子,惹得我们都大笑不止。在父母的带领下,一开始觉得手里的镰刀很轻快,慢慢地感觉到镰刀越来越沉。

清晨的麦子因有露水,收割时沉甸甸的,到上午十点多钟的时候,太阳的炙热洒下来,麦子散发出干熟的味道。但此时经过五个小时的劳作,已经是人困马乏了,再看看大大的太阳,满脸的汗水淌下来,就会收工回家,等下午五六点再去收割。

因为早上起得早,所以午睡特别香,父亲总是在三四点的时候,就会把镰刀重新再磨一遍,“磨镰不等于少割麦”,这是农村人常挂在嘴边的话。等到父亲把我们叫醒,一家人就会一起到田里继续割麦子,直到太阳落山。

这个时候,父母就会把麦子捆好,我们齐心协力把麦子装到车上,拉回家。经过连续作战,家里的八亩小麦七八天时间收割完成,收割、拉车、堆垛,到最后的时候,人疲惫得到了极限。随后,就是打场了。打场时,孩子们基本上是不用上场的,几家人联合起来,父母轮流和邻居组团,一家一家地打场、扬麦、装袋,忙碌五六天才能结束。麦子收回家,还要晾晒,找一块空地,把麦子平整铺在地上,太阳下的麦子晒得热乎乎的,光着脚给麦子翻一翻,脚也热乎乎的,麦粒亲吻着脚底,让人满足而快乐。

麦子抢收完还要种秋,趁着土地墒情,赶快把秋季的庄稼种上,花生、芝麻、绿豆、黄豆等,真应了“人间最忙六月天”了。

最难忘的,就是在这样的繁忙中,母亲还要做饭洗衣,照顾一家老小的起居。记得有一年收完小麦,母亲高烧抽搐,父亲叫上村里的劳力,把拉车做成担架,飞奔着跑到卫生院,母亲昏迷了几天。后来才知道,母亲的病是累的,母亲在卫生院躺了几天后回到家中,依然继续干着家务。后来家里地少了,我和弟弟都考上了大学,就没有那么多责任田了,父母种了点麦子,机器收割也普及了,收麦子再也不用那么辛苦了。

如今父母都已年迈,已不再种小麦了,我们也不再为帮助父母夏收秋种而费心了,但到了麦收时节,我依然会祈求天不要下雨,让农民安心把麦子收到家里。

看着麦田里收割机穿梭忙碌,金黄的麦粒哗哗流进车厢,我体会到了农民丰收的快乐,麦收的往事,也在清晰中越来越遥远。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