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丹江口水库的碧波沿着千里长渠向北流淌,当北方的干渴土地迎来南水的滋润,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水利工程的奇迹,更是一种精神的具象呈现——这就是渠首精神。它诞生于南阳盆地那片连接南北的特殊地理空间,在数十万建设者挥洒的血汗中凝结成型,最终升华为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十万邓县民工手持简陋工具,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用肩挑背扛的方式开启了这项世纪工程。他们睡窝棚、啃干粮,面对艰苦卓绝的施工环境,展现出惊人的意志力。这种“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气质,构成了渠首精神最直观的伦理维度。
美学凝视:沉沙与澄明
在我看来,渠首精神的本质是一种“沉沙”与“澄明”的辩证法——如同丹江水在渠首闸前必须经过沉沙池的净化,浑浊的江水在沉淀泥沙后变得清澈,人类的生命价值也正是在这种自我沉淀中得以升华。
渠首建设者们所经历的艰辛,恰似江水中的泥沙。这些看似负面的体验——物资匮乏带来的困顿、长期分离酿成的乡愁、体力透支引发的疲惫——在时间的沉淀与精神的转化中,却成为滋养生命厚度的养分。正如哲学家所言,痛苦是意义的摇篮。建设者们正是在与困境的搏斗中,确认了自身存在的重量,体验到了生命与伟大事业联结的崇高感。
现实意义:沉默的丰碑
当南水北调的清流继续滋养北方大地,渠首精神也应当如这清水般,流入我们的心田,唤醒我们对生命意义的重新思考。
渠首精神,更是一种“甘润京津终不悔”的奉献品格。为保障一渠清水北送,渠首所在地南阳及沿线人民付出了巨大牺牲。他们搬迁家园,让出祖辈生活的土地;他们转变生产方式,放弃可能造成污染的经济项目。这种奉献不是被动的牺牲,而是主动的价值选择——将个体利益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将局部得失置于整体需要之下。这种奉献精神在当下这个强调个人权益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醒我们,集体记忆与共同责任依然是文明延续的基石。
渠首精神不是封存于历史档案中的标本,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态基因。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伟大,往往孕育于平凡的坚守;真正的奇迹,常常诞生于沉默的奉献。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渠首精神犹如一座灯塔,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它提醒我们,无论技术如何迭代、社会如何变迁,那种敢于创造的勇气、甘于奉献的胸怀、持之以恒的坚韧,永远是我们战胜挑战、开创未来的精神底色。
这座沉默的丰碑,不仅将清水送往北方,更将精神的甘霖洒向我们每个人的心田。(指导教师:索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