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1408—1466年),字原德,邓州林扒镇大李寨人。他少有大才,25岁便中乡试第一名(解元),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中进士,从此便开启了他30多年的宦海生涯。历经英宗、代宗、英宗、宪宗三帝四朝,英宗复辟后更是首席内阁大学士(首辅)。他的上三代均被追赠一品,在邓州境内建有三处阁老坟,为史上所仅有。
在那个帝王更迭频繁,朝堂倾轧的年代里,李贤屹立朝堂而不倒,首先在于他能从实际出发,适时提出正确的建议。代宗即位,也先大军威胁明朝。李贤便上陈十策,劝代宗勤于政事,厉行节俭,收揽民心,振奋士气。代宗十分欣赏,诚心采纳,曾将他的奏本命翰林院抄写张贴,视为座右铭。
他正直敢言,多次建言力争。代宗病危时,欲以汪皇后殉葬,经他极力劝谏,始免。
李贤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曾向英宗建议裁减冗官、冗卒节省军费,减免百姓赋税与民休息,均被采纳。有一次,他在朝堂上劝谏英宗轻徭薄赋,罢去扰民的江南织造,撤消特务衙门锦衣卫,禁止边境官员向皇宫纳贡,停止皇宫派使者外出大肆采买物资等。见英宗面有难色,接连重复自己主张,争得面红耳赤:“大臣当知无不言,岂可缄口而苟于职位!”
李贤的进言涉及很多方面,大都是体恤百姓,崇尚人伦,解决皇帝面临的困难。英宗病重之际,李贤奏准将被幽禁了60年的建文帝的小儿子赦免释放,并谏劝英宗勿听信谗言,遗命传位于太子。天顺八年(1464年)正月,英宗病死,太子朱见深即位,是为宪宗。李贤和彭时一起,又劝宪宗册命嫡母和生母同为太后,解决了宪宗面临的情感难题。李贤进封为少保、华盖殿大学士,继续辅政。在任职期间,他还劝谏宪宗释放了大批宫女回家,节省开支支援边境将士,改革一些任官制度。
李贤不止一次遭受过诬陷,但都无碍。面临危难总有人挺身而出为他洗冤,这是他长期努力树立正气的结果。英宗复辟后,召他为翰林学士,入文渊阁,与徐有贞一起参与机要。不久,进为尚书。当时,石亨和曹吉祥的势力很大,两人与徐有贞争权,并妒忌李贤。石、曹自恃拥英宗复辟有功,专横跋扈,引起了御史们的弹劾。两人怀疑弹劾为徐有贞、李贤所指使,便到英宗处告状,英宗不辨真假,将李贤和徐有贞逮捕下狱。经大臣进谏,李贤不久被释放,官复原职。石亨罪发被诛后,英宗对李贤信任日深,任用他为首辅,与彭时、吕原共同辅政。
天顺七年(1463年)八月,执掌锦衣卫的都指挥使门达得恃英宗之宠,唆使锦衣卫官校肆意残害官民。李贤曾多次奏请禁止锦衣卫的不法暴行,英宗也当面训斥了门达。锦衣卫指挥佥事袁彬因看不惯门达的作为,有时也向英宗奏告,门达就唆使小卒诬告袁彬,并将袁彬下狱。这时,军匠杨喧仗义上疏说,当年英宗被也先俘虏时,只有袁彬一人服侍在英宗左右,忠心耿耿,备受磨难,如今不分青红皂白将他逮捕入狱,实在不合情理,请求英宗亲自审理此案,并揭发了门达三十余件不法之事。英宗却将此案交门达审理,门达刑逼杨暄招供说是受李贤指使,企图一石三鸟,除去李贤、袁彬和杨暄。杨喧担心自己被拷打而死于牢中,反而弄不清真相,就假意招认,并愿当场与李贤对质。在宦官会同大理寺官员会审时,杨喧又大叫道:“我死了也罢,岂能诬陷他人。这是门达逼我诬陷李贤的!”这才真相大白,李贤、袁彬免罪。
爱惜人才、广开言路为急务,荐引了年富、王竑、李秉、程信、崔恭、李绍等人入朝,后都成为名臣。
公元1461年秋,宦官曹吉祥与其弟曹钦在京城发动兵变,进攻皇宫,杀戮大臣,进而欲篡夺帝位。李贤正值夜,猝不及防而被捕。曹钦胁迫他起草奏章,为这次叛乱辩解。这时,尚书王翱也被叛兵劫持,李贤在王翱配合下,假意起草了奏章,实为密请英宗赶快平叛,然后将奏章塞入长安左门门缝。曹钦在朝李贤砍了几刀后,就策马而去指挥叛兵,英宗见了奏章大喜,于次日天明平息了叛乱,曹钦投井自杀,曹吉祥被捕杀。当李贤带伤谒见时,英宗对他大加慰劳,进爵他为太子太保。
李贤注重著述,曾主编《大明一统志》,著有《鉴古录》《体验录》《看书录》等,今存《天顺目录》《古穰集》。
李贤是邓州历史上的杰出人物,他的人生智慧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